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1.图甲是“光电效应”实验电路图,图乙为某次“光电效应”实验中得到的同一光电管两端的遏止电压Uc随入射光频率v变化的函数关系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的频率v不同,遏止电压Uc相同
B.入射光的频率v不同,光照强度不同,Uc-v图像的斜率相同
C.只要光的光照强度相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一定相同
D.图甲所示电路中,当电压表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电流计将达到饱和电流
2.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电路。当用强度一定的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测得电流表的示数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改用红光照射光电管,一定不会发生光电效应
B.若改用蓝光照射光电管,图像与横轴交点在黄光照射时的右侧
C.若用频率更高的光照射光电管,则光电管中金属的逸出功变大
D.照射的黄光越强,饱和电流将越大
3.图中画出了氢原子的4个能级,并注明了相应的能量E,处在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波。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 eV,在这些光波中,能够从金属钾的表面打出光电子的总共有( )
A.2种 B.3种 C.4种 D.1种
4.关于线状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每种原子处在不同温度下的线状谱不同 B.每种原子处在不同的物质中的线状谱不同
C.每种原子在任何条件下的线状谱都相同 D.两种不同的原子的线状谱可能相同
5.下列有关氢原子光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
B.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只发出特定频率的光
C.氢原子光谱说明氢原子能量是连续的
D.氢原子光谱线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无关
6.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B.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C.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7.下列有关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
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
D.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粒子性
8.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激发态能量为,其中。1885年,巴耳末对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做了分析,发现这些谱线的波长能够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写作。式中R叫作里德伯常量,这个公式称为巴耳末公式。用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里德伯常量R可以表示为( )
A. B. C. 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的质量大于组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这个现象叫作质量亏损
B.玻尔认为,原子中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C.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对应的波长为,若用波长为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会产生光电效应
D.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其中E是物体以光速c运动时的动能
10.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于某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最多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若用发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4.54 eV的某金属表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种频率的光都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B.逸出光电子的初动能可能为4.54 eV
C.发生跃迁的氢原子越多,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D.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核外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逸出功与金属材料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由可知,入射光的频率不同,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又,所以入射光的频率不同,遏止电压不同,A错误;由可得,故图线的斜率为相同的常量,B正确;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可知在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情况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最大初动能与光照强度无关,C错误;必须使图甲所示电路中的电源正负极反接过来,才能用来验证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即当电压表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电流计将达到饱和电流,D错误。
2.答案:D
解析:红光的频率小于黄光的频率,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红光照射不一定发生光电效应,但不是一定不会发生光电效应,故A错误;蓝光的频率大于黄光的频率,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所以遏止电压增大,图像与横轴交点在黄光照射时的左侧,故B错误;光电管中金属的逸出功的大小是由金属本身决定的,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故C错误;增加入射光的强度,则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目增加,饱和电流将增大,故D正确。
3.答案:C
解析: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 eV,要能打出光电子,则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钾的逸出功,由知,除了和小于金属钾的逸出功外,均大于2.22 eV,所以有4种光波的能量大于钾的逸出功,C选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结构,只能发出由内部结构决定的自己的特征谱线,不会因温度、物质不同而改变,故C正确。
5.答案:B
解析:由于氢原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而氢原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的能量,故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即分立的,故C错误;当氢原子从较高轨道第n能级跃迁到较低轨道第m能级时,发射的光子的能量为,显然的取值不同,发射光子的频率就不同,故氢原子光谱线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的能量差有关,故D错误;由于氢原子发射的光子的能量,所以发射的光子的能量值E是不连续的,只能是一些特殊频率的光,故A错误,B正确.
6.答案:B
解析:A.光电效应无法用波动性解释,爱因斯坦引入了光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故A错误;
B.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故B正确;
C.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无法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为了解释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故C错误;
D.根据,因为质子质量大于电子质量,质子动量大于电子的动量,由知质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电子的小。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A.光既是波又是粒子,A错误;
B.光子不带电,没有静止质量,而电子带负电,由质量,B错误;
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C正确;
D.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析:若,由跃迁,释放光子,则,因为,则,又,得,解得里德伯常量,故A正确。
9.答案:B
解析: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这个现象叫作质量亏损,故A错误。玻尔认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故B正确。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对应的波长为,根据,结合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可知,若用波长为的单色光做该实验,其频率小于截止频率,不会产生光电效应,故C错误。质能方程中E是与物体相联系的一切能量的总和,不是单一的动能,也不是单一的核能,故D错误。
10.答案:B
解析:A.因为氢原子最多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说明氢原子是由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发出的3种光子的能量分别是,故只有2种频率的光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错误。
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而光电子的初动能小于等于最大初动能,正确。
C.发生跃迁的氢原子越多,照射金属表面的光越强,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照射光的频率有关,与照射光的强度无关,错误。
D.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