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教师版+考试版+答题卡+演示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教师版+考试版+答题卡+演示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6-03 09:08:37

文档简介

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1
2
3
4
5
6
7
8
C
A
B
B
A
D
B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4分)(1)复分解反应
(2)D
(3)AC
(4)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
10.(4分)(1)C;(2)33.3%;(3)c>b>a或a<b<c;(4)降温结晶。
11.(6分)(1)酚酞试液变红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HCl和NaCl
沉淀部分溶解,生成气体
HNO3、NaNO3、Ca(NO3)2
12.(7分)(1)
(2)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
g
(3)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一支试管中,滴加一滴
Ba(OH)2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浓硫酸
(5)29.61%
(6)缺少一套将A、B装置的CO2气体全部驱赶到C装置中的装置
13.(5分)(1)CO32﹣;Na2SO4
(2)16g
解:(1)氢氧化钠固体敞放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变质后生成的物质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O32﹣。
由图示可知,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2)设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9.6g
解得:x=16g
答: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6g。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答案】C
【解析】
A.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但是其腐蚀性太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说法错误;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乙醇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是一种常用的溶剂,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解析】
A、过程中碘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可以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氨气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不能探究分子是否运动,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3.【答案】B
【解析】
A、表示多个原子时,在相应的元素符号前写出原子数目即可,所以60个碳原子的符号为60C,选项错误;
B、NaO2表示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正确;
C、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错误;
D、Mg2+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为12,故Mg2+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错误。
故选:B。
4.【答案】B
【解析】
①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NaNO3中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5价,故①错。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
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②正确;
③MnO2在H2O2分解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
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才行,故③错。
④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④正确。
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⑤错。
⑥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疾病。因此,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故⑥正确。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A.
图一中转化1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不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酸雨是二氧化硫溶于水造成的,故错误;
B.图二中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6CO2+6H2OC6H12O6+6O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故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故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故正确。
故选:A。
6.【答案】D
【解析】
根据g是最轻的气体,可确定g为氢气;物质f为由氢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且又可生成氢气,可判断f为水;与水和盐酸a都可以反应的氧化物e为可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常见的此类物质为生石灰氧化钙,则可判断物质e为氧化钙,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能由盐酸生成的氧化物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而f物质为水,则b物质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灭火、生产汽水、制纯碱等;能与b物质二氧化碳相互转化的氧化物c应为一氧化碳,根据气体一氧化碳的性质,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可判断物质d为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为工业炼铁的原理反应;
A、由上述分析可知g为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是理想的燃料,故A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e为氧化钙,f物质为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属于化合反应,故B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b物质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说法正确;
D、c为一氧化碳,d是金属氧化物,可能是氧化铁,也可能是氧化铜,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析】
A、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5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g<1.5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所以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故A错误;
B、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故B正确;
C、根据题中数据,不能准确计算出该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故C错误;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以知道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沉淀,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无法确定氯化镁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解析】
A、装置II无法收集到干燥的氧气,错误;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计算出质量差,该质量差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通过氧气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IV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进a出”,故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导管口处验满,错误;
D、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通过增大压强将集气瓶中的植物油压入量筒,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答案】(1)复分解反应
(2)D
(3)AC
(4)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
【解析】
(1)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属于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双交换,价不变。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人体呼出二氧化碳。科研人员乘坐“蛟龙号”下潜,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意调节的是O2和CO2的含量,因为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选:D。
(3)A是蒸馏法,可以用来淡化海水;B是活性炭吸附,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淡化海水;C是反
渗透法,可以用来淡化海水;D是加絮凝剂,只能是吸附杂质使其沉降,不能淡化海水,故选AC;
(4)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
气接触的结论。
10.【答案】(1)C;(2)33.3%;(3)c>b>a或a<b<c;(4)降温结晶。
【解答】解:(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C;故答案为:C;
(2)t2℃时,B的溶解度是50g,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
质量=50g+100g=150g;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33.3%;
(3)t1℃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
是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c>b>a或a<b<c,因为升温a、b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c>b>a或a<b<c;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故答案为:降温结晶;(合理即可)
11.【答案】(1)酚酞试液变红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HCl和NaCl
沉淀部分溶解,生成气体
HNO3、NaNO3、Ca(NO3)2
【解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1)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试管①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试管②反应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过量,故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Cl和NaCl。
②M是碳酸钙沉淀,N是氯化银沉淀,小组同学把沉淀M、N混合后置于烧杯丙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生成气体,把烧杯丙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反应为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结束后废液缸内上层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HNO3、NaNO3、Ca(NO3)2。
12.【答案】
(1)
(2)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
g
(3)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一支试管中,滴加一滴
Ba(OH)2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浓硫酸
(5)29.61%
(6)缺少一套将A、B装置的CO2气体全部驱赶到C装置中的装置
【解析】
(1)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俗称,碳酸氢钠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故答案为:。
(2)固体加热是否达到恒重,根据相近前后称量的质量差来判断,一般前后质量差小于0.1g,认为达到恒重;故答案为: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
g。
[方案二](3)判断沉淀是否完全,主要看溶液中是否含有剩余的碳酸钠,因此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一支试管中,滴加一滴
Ba(OH)2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三](4)稀硫酸与样品反应后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回带出水蒸气,而碱石灰不仅吸收二氧化碳,也会吸收水蒸气,因此为了确保只吸收二氧化碳,则需要对气体进行干燥,常用液体干燥剂为浓硫酸;故答案为:浓硫酸。
(5)C中增加质量为二氧化碳质量,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因此根据碳原子质量守恒可知,碳酸钠中碳元素质量+碳酸氢钠中碳元素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设碳酸钠质量为m,则碳酸氢钠质量=17.90g-m,所以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可知:,m=5.30g,所以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

故答案:29.61%。
(6)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容易在装置内残留,需要增加一套可以将内部残留气体排出的装置,主要残留气体在A与B中,因此为了保证二氧化碳被全部吸收,需要增加一套将A与B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排出的装置;故答案为:缺少一套将A、B装置的CO2气体全部驱赶到C装置中的装置。
13.【答案】(1)CO32﹣;Na2SO4
(2)16g
【解析】
解:(1)氢氧化钠固体敞放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变质后生成的物质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O32﹣。
由图示可知,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2)设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9.6g
解得:x=16g
答: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6g。
故答案为:(1)CO32﹣;Na2SO4
(2)16g
化学
第6页(共6页)(共30张PPT)
2021年中考化学三轮冲刺·
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二个大题,13个小题。
2.回答第一大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二大题时,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苛性钠﹣碱﹣中和酸性土壤
B.石灰石﹣盐﹣作建筑材料
C.乙醇﹣有机物﹣作溶剂
D.氧气﹣单质﹣用作燃料
1.【答案】C
【解析】
A.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但是其腐蚀性太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说法错误;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乙醇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是一种常用的溶剂,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正确的实验设计和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B.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干燥氨气
D.
证明分子的运动
2.【答案】A
【解析】
A、过程中碘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可以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氨气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不能探究分子是否运动,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3.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aN(+3)O2
C.硫酸根离子:SO4-2
D.Mg2+的结构示意图:
3.【答案】B
【解析】
A、表示多个原子时,在相应的元素符号前写出原子数目即可,所以60个碳原子的符号为60C,选项错误;
B、NaN(+3)O2表示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正确;
C、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错误;
D、Mg2+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为12,故Mg2+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错误。
故选:B。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①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②.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生成CO2的物质中一定含碳元素;
③MnO2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④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
⑤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⑥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疾病。因此,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C.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处验满
D.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答案】B
【解析】
①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NaNO3中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5价,故①错。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
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②正确;
③MnO2在H2O2分解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
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才行,故③错。
④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④正确。
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⑤错。
⑥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疾病。因此,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故⑥正确。
故选:B。
5.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5.【答案】A
【解析】
A.
图一中转化1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不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酸雨是二氧化硫溶于水造成的,故错误;
B.图二中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6CO2+6H2O
C6H12O6+6O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故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故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故正确。
故选:A。
6.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最轻的气体,b、c、d、e、f都是氧化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g是理想的燃料.
B.e与f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b和c物质中所含元素相同
D.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能是3CO+Fe2O3
高温2Fe+3CO2
6.【答案】D
【解析】
根据g是最轻的气体,可确定g为氢气;物质f为由氢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且又可生成氢气,可判断f为水;与水和盐酸a都可以反应的氧化物e为可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常见的此类物质为生石灰氧化钙,则可判断物质e为氧化钙,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能由盐酸生成的氧化物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而f物质为水,则b物质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灭火、生产汽水、制纯碱等;能与b物质二氧化碳相互转化的氧化物c应为一氧化碳,根据气体一氧化碳的性质,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可判断物质d为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为工业炼铁的原理反应;
A、由上述分析可知g为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是理想的燃料,故A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e为氧化钙,f物质为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属于化合反应,故B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b物质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说法正确;
D、c为一氧化碳,d是金属氧化物,可能是氧化铁,也可能是氧化铜,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
a
中一定有
CaCO3,可能有
Mg(OH)2、一定不存在
BaSO4
B.白色沉淀
b

BaCO3
C.根据题中数据,可准确计算出该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NaOH
7.【答案】B
【解析】
A、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5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g<1.5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所以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故A错误;
B、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故B正确;
C、根据题中数据,不能准确计算出该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故C错误;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以知道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沉淀,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无法确定氯化镁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质量为m的H2O2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III、IV、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8.【答案】B
【解析】
A、装置II无法收集到干燥的氧气,错误;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计算出质量差,该质量差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通过氧气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IV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进a出”,故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导管口处验满,错误;
D、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通过增大压强将集气瓶中的植物油压入量筒,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4分)(1)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药物“白炭灰”和“荻灰”在煎合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基本类型属于

9.【答案】(1)复分解反应
(2)D
(3)AC
(4)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
【解析】
(1)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属于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双交换,价不变。
(2)我国潜水器“蛟龙号”准备在2021年探索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科研人员乘坐“蛟龙号”下潜,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意调节的是_______(填序号)。
A.O2和H2O的含量
B.O2和N2的含量
C.O2和H2的含量
D.O2和CO2的含量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人体呼出二氧化碳。科研人员乘坐“蛟龙号”下潜,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意调节的是O2和CO2的含量,因为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选:D。
(3)海水淡化有助于应对淡水短缺,下列方法能对海水进行淡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3)A是蒸馏法,可以用来淡化海水;B是活性炭吸附,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淡化海水;C是反
渗透法,可以用来淡化海水;D是加絮凝剂,只能是吸附杂质使其沉降,不能淡化海水,故选AC;(4)
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 
 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
(4)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
气接触的结论。
10.(4分)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10.【答案】(1)C;(2)33.3%;(3)c>b>a或a<b<c;(4)降温结晶。
【解答】解:(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C;故答案为:C;
(2)t2℃时,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
确到0.1%)。
(2)t2℃时,B的溶解度是50g,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
质量=50g+100g=150g;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33.3%;
(3)t1℃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
别是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
(3)t1℃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
是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c>b>a或a<b<c,因为升温a、b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c>b>a或a<b<c;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 
 方法提纯A。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故答案为:降温结晶;(合理即可)
11.(6分)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用途。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碳酸钠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解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1)试管①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试管①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上述实验后,为继续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又对甲、乙烧杯内的反应混合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通过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上述实验分析推断,图一中试管②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②小组同学把沉淀M、N混合后置于烧杯丙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把烧杯丙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反应结束后废液缸内上层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3)试管②反应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过量,故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Cl和NaCl。
②M是碳酸钙沉淀,N是氯化银沉淀,小组同学把沉淀M、N混合后置于烧杯丙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生成气体,把烧杯丙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反应为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结束后废液缸内上层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HNO3、NaNO3、Ca(NO3)2。
12.(7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测定某已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
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俗称,碳酸氢钠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故答案为:

(2)实验中确定加热至恒重的方法是:

(2)固体加热是否达到恒重,根据相近前后称量的质量差来判断,一般前后质量差小于0.1g,认为达到恒重;故答案为: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
g。
【方案二】
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量固体质量,计算。
(3)
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方案二](3)判断沉淀是否完全,主要看溶液中是否含有剩余的碳酸钠,因此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一支试管中,滴加一滴
Ba(OH)2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三】
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4)B
装置内所盛试剂是

[方案三](4)稀硫酸与样品反应后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回带出水蒸气,而碱石灰不仅吸收二氧化碳,也会吸收水蒸气,因此为了确保只吸收二氧化碳,则需要对气体进行干燥,常用液体干燥剂为浓硫酸;故答案为:浓硫酸。
(5)实验前称取
17.90
g
样品,实验后测得
C
装置增重
8.80
g,则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5)C中增加质量为二氧化碳质量,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因此根据碳原子质量守恒可知,碳酸钠中碳元素质量+碳酸氢钠中碳元素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设碳酸钠质量为m,则碳酸氢钠质量=17.90g-m,所以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可知:
,m=5.30g,所以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

故答案
:29.61%。
(6)根据此实验测得
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6)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容易在装置内残留,需要增加一套可以将内部残留气体排出的装置,主要残留气体在A与B中,因此为了保证二氧化碳被全部吸收,需要增加一套将A与B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排出的装置;故答案为:缺少一套将A、B装置的CO2气体全部驱赶到C装置中的装置。
13.(5分)某兴趣小组用稀硫酸中和含氢氧化钠的废碱液。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到100mL含氢氧化钠的废液中,反应过程中pH变化如图所示。
(1)氢氧化钠固体敞放在空气中,变质后生成的物质的阴离子符号为 
 。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13.【答案】(1)CO32﹣;Na2SO4
(2)16g
【解析】
解:(1)氢氧化钠固体敞放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变质后生成的物质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O32﹣。
由图示可知,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100mL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
(2)设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9.6g
解得:x=16g
答: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6g。
故答案为:(1)CO32﹣;Na2SO4
(2)16g
?
?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考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6.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苛性钠﹣碱﹣中和酸性土壤
B.石灰石﹣盐﹣作建筑材料
C.乙醇﹣有机物﹣作溶剂
D.氧气﹣单质﹣用作燃料
2.正确的实验设计和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干燥氨气
D.
证明分子的运动
3.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aO2
C.硫酸根离子:SO4-2
D.Mg2+的结构示意图: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①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②.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生成CO2的物质中一定含碳元素;
③MnO2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④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
⑤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⑥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疾病。因此,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5.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6.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最轻的气体,b、c、d、e、f都是氧化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g是理想的燃料.
B.e与f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b和c物质中所含元素相同
D.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能是3CO+Fe2O3
高温2Fe+3CO2
7.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
a
中一定有
CaCO3,可能有
Mg(OH)2、一定不存在
BaSO4
B.白色沉淀
b

BaCO3
C.根据题中数据,可准确计算出该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NaOH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质量为m的H2O2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III、IV、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处验满
D.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4分)(1)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药物“白炭灰”和“荻灰”在煎合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基本类型属于

(2)我国潜水器“蛟龙号”准备在2021年探索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科研人员乘坐“蛟龙号”下潜,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意调节的是_______(填序号)。
A.O2和H2O的含量
B.O2和N2的含量
C.O2和H2的含量
D.O2和CO2的含量
(3)海水淡化有助于应对淡水短缺,下列方法能对海水进行淡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4)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 
 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
10.(4分)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2)t2℃时,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
确到0.1%)。
(3)t1℃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
别是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 
 方法提纯A。
11.(6分)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用途。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碳酸钠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1)试管①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上述实验后,为继续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又对甲、乙烧杯内的反应混合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通过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上述实验分析推断,图一中试管②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②小组同学把沉淀M、N混合后置于烧杯丙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把烧杯丙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反应结束后废液缸内上层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12.(7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测定某已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
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中确定加热至恒重的方法是:

【方案二】
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量固体质量,计算。
(3)
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方案三】
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4)B
装置内所盛试剂是

(5)实验前称取
17.90
g
样品,实验后测得
C
装置增重
8.80
g,则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6)根据此实验测得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13.(5分)某兴趣小组用稀硫酸中和含氢氧化钠的废碱液。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到100mL含氢氧化钠的废液中,反应过程中pH变化如图所示。
(1)氢氧化钠固体敞放在空气中,变质后生成的物质的阴离子符号为 
 。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100mL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
化学试题
第3页(共6页)
化学试题
第4页(共6页)
化学试题
第1页(共6页)
化学试题
第2页(共6页)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化学·答题卡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共24分)
非选择题(共26分)
贴条形码区
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2B铅笔填涂
选择题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
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1.[
A
]
[
B
]
[
C
]
[
D
]2.[
A
]
[
B
]
[
C
]
[
D
]3.[
A
]
[
B
]
[
C
]
[
D
]4.[
A
]
[
B
]
[
C
]
[
D
]
5.[
A
]
[
B
]
[
C
]
[
D
]6.[
A
]
[
B
]
[
C
]
[
D
]7.[
A
]
[
B
]
[
C
]
[
D
]8.[
A
]
[
B
]
[
C
]
[
D
]
9.(4分,每空1分)
(1)
(2)
(3)
(4)
10.(4分,每空1分)
(1)
(2)
(3)
(4)
11.(6分)
(1)(2分)
(2)(1分)
(1分)
(3)(1分)_______________
(4)(1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2.(7分,每空1分)
(1)(1分)
(2)(1分)
(3)(1分)
(4)(1分)
(5)(1分)
(1分)
(6)
(1分)
13.(5分)
(1)(4分)(写出计算过程)
(2)(1分)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6月押题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二个大题,13个小题。
2.回答第一大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二大题时,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苛性钠﹣碱﹣中和酸性土壤
B.石灰石﹣盐﹣作建筑材料
C.乙醇﹣有机物﹣作溶剂
D.氧气﹣单质﹣用作燃料
1.【答案】C
【解析】
A.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但是其腐蚀性太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说法错误;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乙醇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是一种常用的溶剂,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正确的实验设计和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干燥氨气
D.
证明分子的运动
2.【答案】A
【解析】
A、过程中碘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可以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氨气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不能探究分子是否运动,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3.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
B.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NaN
(+3)O2
C.硫酸根离子:SO4-2
D.Mg2+的结构示意图:
3.【答案】B
【解析】
A、表示多个原子时,在相应的元素符号前写出原子数目即可,所以60个碳原子的符号为60C,选项错误;
B、NaN
(+3)O2表示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正确;
C、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错误;
D、Mg2+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为12,故Mg2+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错误。
故选:B。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①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②.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生成CO2的物质中一定含碳元素;
③MnO2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④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
⑤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⑥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疾病。因此,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C.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处验满
D.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4.【答案】B
【解析】
①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总显负价,如NaNO3中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价,氮元素显+5价,故①错。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
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②正确;
③MnO2在H2O2分解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
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才行,故③错。
④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离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④正确。
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⑤错。
⑥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疾病。因此,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故⑥正确。
故选:B。
5.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5.【答案】A
【解析】
A.
图一中转化1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不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酸雨是二氧化硫溶于水造成的,故错误;
B.图二中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6CO2+6H2OC6H12O6+6O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故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故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故正确。
故选:A。
6.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是最轻的气体,b、c、d、e、f都是氧化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g是理想的燃料.
B.e与f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b和c物质中所含元素相同
D.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能是3CO+Fe2O3
高温2Fe+3CO2
6.【答案】D
【解析】
根据g是最轻的气体,可确定g为氢气;物质f为由氢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且又可生成氢气,可判断f为水;与水和盐酸a都可以反应的氧化物e为可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常见的此类物质为生石灰氧化钙,则可判断物质e为氧化钙,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能由盐酸生成的氧化物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而f物质为水,则b物质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灭火、生产汽水、制纯碱等;能与b物质二氧化碳相互转化的氧化物c应为一氧化碳,根据气体一氧化碳的性质,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可判断物质d为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为工业炼铁的原理反应;
A、由上述分析可知g为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是理想的燃料,故A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e为氧化钙,f物质为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属于化合反应,故B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b物质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说法正确;
D、c为一氧化碳,d是金属氧化物,可能是氧化铁,也可能是氧化铜,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
a
中一定有
CaCO3,可能有
Mg(OH)2、一定不存在
BaSO4
B.白色沉淀
b

BaCO3
C.根据题中数据,可准确计算出该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NaOH
7.【答案】B
【解析】
A、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5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g<1.5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所以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故A错误;
B、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故B正确;
C、根据题中数据,不能准确计算出该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故C错误;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以知道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沉淀,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无法确定氯化镁的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并测定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质量为m的H2O2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III、IV、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8.【答案】B
【解析】
A、装置II无法收集到干燥的氧气,错误;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计算出质量差,该质量差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通过氧气的质量,可计算出H2O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IV收集氧气,氧气应从“b进a出”,故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a导管口处验满,错误;
D、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通过增大压强将集气瓶中的植物油压入量筒,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不会影响测量结果,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分)
9.(4分)(1)晋代葛洪的《食肉方》(去除黑痣的药方)中记载:“取白炭灰(熟石灰)、荻灰(草木灰)等分煎合…”可去黑痣。药物“白炭灰”和“荻灰”在煎合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基本类型属于

9.【答案】(1)复分解反应
(2)D
(3)AC
(4)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
【解析】
(1)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属于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双交换,价不变。
(2)我国潜水器“蛟龙号”准备在2021年探索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科研人员乘坐“蛟龙号”下潜,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意调节的是_______(填序号)。
A.O2和H2O的含量
B.O2和N2的含量
C.O2和H2的含量
D.O2和CO2的含量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人体呼出二氧化碳。科研人员乘坐“蛟龙号”下潜,他们的呼吸环境必须注意调节的是O2和CO2的含量,因为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选:D。
(3)海水淡化有助于应对淡水短缺,下列方法能对海水进行淡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3)A是蒸馏法,可以用来淡化海水;B是活性炭吸附,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淡化海水;C是反
渗透法,可以用来淡化海水;D是加絮凝剂,只能是吸附杂质使其沉降,不能淡化海水,故选AC;(4)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 
 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
(4)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
气接触的结论。
10.(4分)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2)t2℃时,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
确到0.1%)。
(3)t1℃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
别是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 
 方法提纯A。
10.【答案】(1)C;(2)33.3%;(3)c>b>a或a<b<c;(4)降温结晶。
【解答】解:(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C;故答案为:C;
(2)t2℃时,B的溶解度是50g,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
质量=50g+100g=150g;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33.3%;
(3)t1℃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
是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c>b>a或a<b<c,因为升温a、b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c>b>a或a<b<c;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故答案为:降温结晶;(合理即可)
11.(6分)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用途。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碳酸钠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解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1)试管①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1)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试管①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上述实验后,为继续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又对甲、乙烧杯内的反应混合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通过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①根据上述实验分析推断,图一中试管②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②小组同学把沉淀M、N混合后置于烧杯丙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把烧杯丙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反应结束后废液缸内上层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3)试管②反应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过量,故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Cl和NaCl。
②M是碳酸钙沉淀,N是氯化银沉淀,小组同学把沉淀M、N混合后置于烧杯丙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生成气体,把烧杯丙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反应为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结束后废液缸内上层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HNO3、NaNO3、Ca(NO3)2。
12.(7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测定某已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
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俗称,碳酸氢钠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故答案为:。
(2)实验中确定加热至恒重的方法是:

(2)固体加热是否达到恒重,根据相近前后称量的质量差来判断,一般前后质量差小于0.1g,认为达到恒重;故答案为: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
g。
【方案二】
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量固体质量,计算。
(3)
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方案二](3)判断沉淀是否完全,主要看溶液中是否含有剩余的碳酸钠,因此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一支试管中,滴加一滴
Ba(OH)2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三】
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4)B
装置内所盛试剂是

[方案三](4)稀硫酸与样品反应后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回带出水蒸气,而碱石灰不仅吸收二氧化碳,也会吸收水蒸气,因此为了确保只吸收二氧化碳,则需要对气体进行干燥,常用液体干燥剂为浓硫酸;故答案为:浓硫酸。
(5)实验前称取
17.90
g
样品,实验后测得
C
装置增重
8.80
g,则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5)C中增加质量为二氧化碳质量,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因此根据碳原子质量守恒可知,碳酸钠中碳元素质量+碳酸氢钠中碳元素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设碳酸钠质量为m,则碳酸氢钠质量=17.90g-m,所以根据碳元素质量守恒可知:,m=5.30g,所以样品中碳酸钠质量分数=

故答案:29.61%。
(6)根据此实验测得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6)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容易在装置内残留,需要增加一套可以将内部残留气体排出的装置,主要残留气体在A与B中,因此为了保证二氧化碳被全部吸收,需要增加一套将A与B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排出的装置;故答案为:缺少一套将A、B装置的CO2气体全部驱赶到C装置中的装置。
13.(5分)某兴趣小组用稀硫酸中和含氢氧化钠的废碱液。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到100mL含氢氧化钠的废液中,反应过程中pH变化如图所示。
(1)氢氧化钠固体敞放在空气中,变质后生成的物质的阴离子符号为 
 。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13.【答案】(1)CO32﹣;Na2SO4
(2)16g
【解析】
解:(1)氢氧化钠固体敞放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变质后生成的物质的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O32﹣。
由图示可知,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100mL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
(2)设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9.6g
解得:x=16g
答:该碱性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是16g。
故答案为:(1)CO32﹣;Na2SO4
(2)16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