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9级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考试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准确填写在答卷上;
3.考生须将选择题部分用2B铅笔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部分填写在答卷
的指定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共40小题,1.5分/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 B. 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
C. 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 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
2.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符合下图秦朝标准字体的是( )
A圆弧,富有奇趣”B.“状如龙蛇,钩连不断”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4.《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5.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
A.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B.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6.“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12年一样英勇作战:但是,(1855年)形势令人绝望地对俄国士兵不利……总之战争是失败了。”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农奴制导致俄国社会发展落后 B. 俄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
C. 俄孤军作战难以对抗强敌联合 D. 俄国军队装备落后
7.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 )
①对仗押韵 ②直抒胸臆 ③格律工整 ④雅俗共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因果轮回 B. “天理” C. 修炼养生 D. “致良知”
9.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 )
A. 君主制定法律 B. 法律受制于君权 C. 法律的权威性 D. 君臣均受法律制约
10.《明夷待访录》之《原法》篇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结晶。他认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这里的“法”是指具有现代意义和具体的法律条文 B.该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中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
C.集中体现了作者国法家法同构实现治世的大胆设想D.在他看来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
11.《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由此可见,老子主张的治国秘诀是(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严刑峻法
1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 )
A. “相地而衰征” B. “劝民耕农利土” C. “依军功,行田宅” D. “除井田,民得买卖”
13.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1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求理途径之争 C. 理的内涵之争 D. 理气关系之争
1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
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16.《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D天子为“天下共主”
17.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
A. 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 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 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 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1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20.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 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 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 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21.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 春秋诸侯争霸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2.下图是秦始皇,他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他和继承他地位的子孙可以穿着。这突出说明( )
A. 秦朝服饰丰富 B. 秦朝注重礼仪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他对服饰很讲究
23.《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鼎是王权的象征 B. 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弛 C. 西周诸侯国强盛 D.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24.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的改革是( )
A. 王安石变法 B. 庆历新政 C. 仁宗变革 D. 军事改革
25.据《考工记》的记载,制木器的工人有七种,制金属器的工人有六种,制皮器和设色、刮摩的工人都有五种,制土器、陶器等的工人有两种。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B. 手工业得到发展 C. 民营手工业发达 D. 打破了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
26.《水经注》载:“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B. 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C. 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D. 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27.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 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B. 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 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 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28.四位同学讨论腐败问题
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老师:“你们四个人的说法刚好和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相吻合。”
你认为上述四人中,谁的说法与道家思想相吻合(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C.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30.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 《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的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D 《雅》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31.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 )
①佛教盛行②道家学说广泛传播③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④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2.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 )
A 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B 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C. 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D. 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33.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从材料中可看到哪些制度( )
①郡县制 ②分封制③宗法制 ④皇帝制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34.电视剧《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嫉妒,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贾宝玉长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欢 B. 贾环性格阴险狭隘
C. 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 D. 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
35.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 )
A. 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 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C. 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 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36.《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
A. 稳定物价 B. 严禁流通 C. 抑制商贾 D. 提倡节俭
3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D.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38.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
A. 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C.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39.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40.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列宁却说它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 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道大题,共40分)
41.(共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梁、唐、晋、汉、周)藩镇割据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将“一切收了”的。(6分)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就困弱”的论断?(3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 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
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9分)
高二下第3次月考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1.5分/题。共60分)
1---5DAACA 6.---10ABBC.D 11---15.BDCBC 16---20ABBAB
21---25.CCDBB 26---30.BCACA 31---35.ABADD 36---40.CDCDC
41.(共13分)
【答案】(1)制度:郡县制。(2分)进步性: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2分)
(2)措施: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挑选地方军队精锐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牵制;财政上:转运使理财,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部分上交中央。(6分)
认识:朱熹的论断有道理。(1分)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2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中“秦始皇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由此可以判断秦实行的是郡县制;第二小问进步性,结合材料可以总结出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军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第(2)问,第一小问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综合归纳为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三个方面,展开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认识,首先表明观点,其次,史论结合作答即可。结合材料二可知,朱熹的观点是正确的,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对朱熹的论断给予肯定。
42(共12分).【参考示例】
示例一
书名:《大一统时代的建立及巩固:秦汉时期》。(1分)
论证:政治: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三次派卫青等北击匈奴,加强了北边边防,巩固了国家统一。经济: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国内经济交流;汉武帝时期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有利于加强政治统治;汉武帝“罢黜家,独尊儒术”,不仅强化了思想控制,也有利于汉朝的大一统。(9分)
总之,秦汉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均加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潮流,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2分)
示例二
书名:《社会转型:明清》。(1分)
论证:政治:明清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表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少数地区出现了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为近代社会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思想:明清时期,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倡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这些进步思想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为向近代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9分)
总之,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变革,为明清时期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2分)
45.(共15分)(1)①广泛组织商会;②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③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6分)
(2)①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②动摇了传统义利观;③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9分)
命题人:周琳 审题人:周琳 第5*2-1 59页 共5*2 510页 ◎ 第5*2 510页 共5*2 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