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彩陶
早期的人类没有碗,他们喝水、吃东西就用手。
直到有人想到要用玩泥巴的泥土,捏一个凹下的形状,终于捏成了人类的第一个碗。
也许,在一次偶然的火灾里,这只用泥土制作的碗,被掩埋,又经过了高温煅烧,变得非常坚硬。
有人用这只碗盛水,它竟然滴水不漏。这人高兴极了,召集其他人来看,开始研究做陶碗的方法。
半坡出土的彩陶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东边有一条浐河,河边半坡有许多古代陶器出土。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鹳鸟和鱼分别是原始社会两个部落的图腾崇拜,它们代表两个氏族部落的兼并;石斧象征的是权利。鹳鸟和鱼面对石斧,寓意先民对劳动生活的特殊审美气质。
彩陶鹳鸟石斧瓮 新石器时代 庙底沟型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彩陶鲵鱼纹瓶 新石器时代 庙底沟型
《彩陶船型壶》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设计以船为形,腹两面以褐黑色彩绘出网纹,似反映当时人们驾船撒网捕鱼的生活,是半坡类型彩陶中的艺术珍品。
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
直线和曲线
彩陶三角形纹壶
彩陶双耳旋纹瓶
彩陶双耳涡纹瓮
《彩陶舞蹈纹盆》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马家窑型
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实用功能:装水的容器。瓶口小,携带时,水不容易溢出来,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两侧穿绳的耳,注满水可以用绳子提出水面。审美功能:采用漩涡纹图案,以漩涡为中心,用点、线、面结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彩陶《漩涡纹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 马家窑文化
网纹彩陶束腰罐 马家窑文化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是储谷的器具,造型圆浑,饱满,口内侧有弧线纹,外侧为锯齿形装饰,肩部为菱形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
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 半山类型
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半山类型
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 半山类型
彩陶蛙纹瓮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单耳带流罐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亦称黑陶文化,于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距今约4350─3950年,尽管其包括有黑、灰、白、红等多种陶器,但最为突出的是黑陶,尤以薄而光亮的黑色“蛋壳陶”为代表。
《黑陶蛋壳杯》
白陶
白陶器的烧造在商代为鼎盛时期,基本上都是手制,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白陶鬶》这是煮食的饮具,犹如昂首摇尾的动物,采用三条腿具有稳定性,口部便于倒物,尾巴易拿,整个陶器有挺拔的气势。
中国彩陶器型丰富、形制各异,且每一文化时期的器型,即使属于同一类型,也有着繁多的变通和细微的差异,可以说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如果忽略其细部特征,从总的发展趋向上看,整个器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元、由随意向和谐发展的。
练一练
让我们穿越到原始社会,为自己设计一件彩陶作品吧!
学生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