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庄子 
走近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的认识论,认为天地一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典故:庄周梦蝶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写作背景: 
 逍遥游 
庄 
子 
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然自得的样子;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北冥( míng ) 
 鲲鹏(kūn ) 
 抟( tuán ) 
 迁徙( xǐ ) 
 草芥( jiè ) 
 夭阏(è ) 
 舂粮( chōng ) 
 蟪蛄( huì gū ) 
 斥鴳( chì yàn) 
 万仞( rèn) 
 蓬蒿( hāo) 
 恶乎待哉( wū) 
 决( xuè ) 
字音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本解析:第一段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 
背大 
翼大 
活动范围大 
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形 
“不知其几千里也“— 
“若垂天之云”—— 
翼 
“北冥”“南冥”“九万里”—— 
活动天地 
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第二段: 
这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 
 大鹏有所待,有局限。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第三段: 
(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 大风可负大鹏,结论:成功必须有所待。 
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2)对比论:不厚之风——九万里旋风, 
 不厚之水载草芥——载杯, 
结论:——万物有所待(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为什么笑鹏? 
第四段: 
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作者反对的原因: 
适莽苍者。。。。。。三月聚粮(去的地方远近不同,所凭借的条件就有区别) 
之二虫又何知?反对 
找出这一段的寓言故事 
蜩与学鸠嘲笑大鹏 
庄子想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万物皆有所待 
所待有小大之分 
点击此处添加文字点击此处添加文字点击此处添加文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第五段: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 
“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那文章又是如何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都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那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 
“不亦悲夫”? 
可悲的地方: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 
小结:阐述:蜩与学鸠:生命之短暂,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 
 
 “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递进的关系。 
结论: 
论证了小知不及大知的原因是小年不及大年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第六段: 
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 
反对,此小大之辩也。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第六段是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作者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 
”鹏之背“: 
前者:“不知其几千里也”, 后者:“背若泰山” 
“扶摇”: 
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 
后者:“羊角”描其状; 
1.同中有异,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2.“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 
二是:内容也不同 
 汤之问棘是史事, 
《齐谐》记载怪异之事的书; 
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 
1-6段文章写作思路: 
鹏也是有所待(1、2)— 
举例论证自然万物都有所待(3)— 
小知不及大知(4)— 
小年不及大年(5)— 
揭示小大之辩(6) 
万物皆有所待 
那我们的社会中的人有没有所待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七段 
1.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2.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 
3.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 
 以世俗之见自视 
 以出类拔萃自居 
(蜩、学鸠、斥鴳) 
宋荣子 
列 子 
 
淡泊名利、犹有未树 
超脱于世、犹有所待 
 (大鹏) 
无己: 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 
 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无功: 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 
 追逐外物。 
无名: 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逍遥的人: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本性、超越了一切现实困境、融合了物我,无所依赖、安宁恬静、悠然自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真正的逍遥游: 
1、《谐》言鹏之物 
 汤问棘鹏之事 
2、蜩、鸠笑鹏——奚以之九万里 
 斥鷃笑鹏 ——奚适 
3、鹏——欲自由而不能的人 
 蜩鸠——无知而自大的人 
典籍说明 
史实印证 
寓言故事 
想象 夸张 
比喻 
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