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生物实验探究
1.某同学制作并观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如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可能是在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
B.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结构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
D.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注视图丙中的①
2.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小柯利用下图装置对植物光合作用进行探究,该装置的广口瓶中装满清水,清水中有黑藻,止水夹能控制导管开闭,排水管中排出的水可进入量筒。请判断以下有关操作和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了提高实验准确性,黑藻必须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
B.若观察到黑藻表面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C.实验过程中排水管中的滴水速度会出现先增快后减慢的情况
D.若观察到量筒中水量增加5毫升,则可以判断该段时间内黑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于5毫升
4.如图装置可以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A是为了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B.若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C.若装置B中换成煮熟的种子,则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D.若装置B中改用新鲜的豆苗,则该装置一定要放在光照环境下
5.如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依次看到的视野。分析回答:
(1)由视野①→②的操作是将临时装片向____移动,使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由视野②→③的操作是转动____(填“转换器”或“遮光器”)换上高倍物镜。
(2)由视野③→④的操作可先选用___(填“平”或“凹”)面镜使视野变亮,再转动____(填“粗”或“细”)准焦螺旋使视野变清晰。
(3)要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制作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应是____。
(4)从视野④中,可观察到人口腔上皮细胞由____三部分组成。
6.为探究“叶在植物蒸腾作用中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A、B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判断依据是___。
(2)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B组①处应滴加等量的____(填“油滴”或“清水”)。
(3)要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释放二氧化碳,可选用B组实验装置,但要将其中的透明塑料袋换成____色塑料袋。
(4)要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也可选用B组实验装置,但要先将其放在____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7.下列图示中,图甲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的重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X为新鲜状态下的重量变化曲线,Y为有机物重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幼叶H是由种子胚的____发育而来的。
(2)在图乙中,X曲线的ab段,重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X曲线的cd段,重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Y曲线的ae段,重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
(3)从同一植株上挑选长势相同、重量相等的3片叶片,编号①、②、③,将①烘干称重得p;将②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25℃的温度和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向水中通入空气;将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25℃的温度和没有光照的条件下,向水中通入空气。6小时后取出②和③叶片,烘干称重分别得m和n。请计算,叶片②在6小时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的有机物量是____。
8.完成下列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
实验材料:A.淀粉糊,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C.花生油。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等。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碘酒以及新采集的纯净胃液等。
(1)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设计,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
①胃液的采集:利用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反射的狗获得纯净的胃液。
②实验材料选择:根据胃液中酶的作用,实验材料应选择____(填字母),并各取2
mL分装在甲、乙两支试管中。
③方案设计:
试管
甲
乙
丙
实验材料
2
mL
2
mL
实验药品
水浴温度
37
℃
④实验药品选择:在上表中甲试管应加入2mL____,乙试管应加入2mL____。
⑤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甲试管中液体变澄清,乙试管中液体仍浑浊;此结果说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对蛋白质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支试管丙,试管丙内应加入____。
(3)以上探究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我们可以得出____结论(选填字母)。
A.胃液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B.胃液的催化作用需要合适的温度
C.胃液中的酶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D.胃液的消化作用需要酸性环境
9.某小组同学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的植物照射时间产生了兴趣,设计并实施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步骤】
①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选取大小长势相同的五片叶子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两面遮光,再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然后每隔一小时摘下一片叶子,去掉黑纸。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得到五个时段叶片的颜色变化如表:
部位时间
遮光区
曝光区
1小时
不变色
+
2小时
不变色
+++++
3小时
不变色
+++++
4小时
不变色
+++++
5小时
+++
+++++
(注:+多少表示蓝色深浅程度)
(1)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的叶片都要部分曝光和部分遮光,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中曝光部分遇碘变蓝是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_。
(4)晒1小时叶片见光部分未明显变蓝,是因为光照时间不够,晒5个小时后,遮光部分也会变蓝,其原因是______。
(5)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能达到实验效果的照射时间段在________小时之间。专题一 生物实验探究
1.某同学制作并观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如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A.图甲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可能是在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
B.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结构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
D.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注视图丙中的①
2.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小柯利用下图装置对植物光合作用进行探究,该装置的广口瓶中装满清水,清水中有黑藻,止水夹能控制导管开闭,排水管中排出的水可进入量筒。请判断以下有关操作和分析正确的是(C)
A.为了提高实验准确性,黑藻必须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
B.若观察到黑藻表面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C.实验过程中排水管中的滴水速度会出现先增快后减慢的情况
D.若观察到量筒中水量增加5毫升,则可以判断该段时间内黑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于5毫升
4.如图装置可以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装置A是为了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B.若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C.若装置B中换成煮熟的种子,则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D.若装置B中改用新鲜的豆苗,则该装置一定要放在光照环境下
5.如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依次看到的视野。分析回答:
(1)由视野①→②的操作是将临时装片向__左__移动,使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由视野②→③的操作是转动__转换器__(填“转换器”或“遮光器”)换上高倍物镜。
(2)由视野③→④的操作可先选用__凹__(填“平”或“凹”)面镜使视野变亮,再转动__细__(填“粗”或“细”)准焦螺旋使视野变清晰。
(3)要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制作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应是__生理盐水__。
(4)从视野④中,可观察到人口腔上皮细胞由__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__三部分组成。
6.为探究“叶在植物蒸腾作用中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A、B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结论是:__叶片__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判断依据是__AB装置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量的差别__。
(2)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B组①处应滴加等量的__油滴__(填“油滴”或“清水”)。
(3)要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释放二氧化碳,可选用B组实验装置,但要将其中的透明塑料袋换成__黑__色塑料袋。
(4)要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也可选用B组实验装置,但要先将其放在__黑暗__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7.下列图示中,图甲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的重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X为新鲜状态下的重量变化曲线,Y为有机物重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幼叶H是由种子胚的__胚芽__发育而来的。
(2)在图乙中,X曲线的ab段,重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种子吸水膨胀__;X曲线的cd段,重量增加的原因是__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__;Y曲线的ae段,重量减少的原因是__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__。
(3)从同一植株上挑选长势相同、重量相等的3片叶片,编号①、②、③,将①烘干称重得p;将②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25℃的温度和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向水中通入空气;将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25℃的温度和没有光照的条件下,向水中通入空气。6小时后取出②和③叶片,烘干称重分别得m和n。请计算,叶片②在6小时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的有机物量是__m-n__。
8.完成下列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
实验材料:A.淀粉糊,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C.花生油。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等。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碘酒以及新采集的纯净胃液等。
(1)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设计,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
①胃液的采集:利用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反射的狗获得纯净的胃液。
②实验材料选择:根据胃液中酶的作用,实验材料应选择__B__(填字母),并各取2
mL分装在甲、乙两支试管中。
③方案设计:
试管
甲
乙
丙
实验材料
2
mL
2
mL
实验药品
水浴温度
37
℃
④实验药品选择:在上表中甲试管应加入2mL__胃液__,乙试管应加入2mL__蒸馏水__。
⑤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甲试管中液体变澄清,乙试管中液体仍浑浊;此结果说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对蛋白质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支试管丙,试管丙内应加入__2mL蛋清制成的蛋花液2mL盐酸__。
(3)以上探究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控制变量法__,我们可以得出__AC__结论(选填字母)。
A.胃液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B.胃液的催化作用需要合适的温度
C.胃液中的酶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D.胃液的消化作用需要酸性环境
9.某小组同学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的植物照射时间产生了兴趣,设计并实施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步骤】
①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选取大小长势相同的五片叶子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两面遮光,再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然后每隔一小时摘下一片叶子,去掉黑纸。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得到五个时段叶片的颜色变化如表:
部位时间
遮光区
曝光区
1小时
不变色
+
2小时
不变色
+++++
3小时
不变色
+++++
4小时
不变色
+++++
5小时
+++
+++++
(注:+多少表示蓝色深浅程度)
(1)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____。
(2)实验中的叶片都要部分曝光和部分遮光,目的是____形成对照____。
(3)实验中曝光部分遇碘变蓝是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淀粉____。
(4)晒1小时叶片见光部分未明显变蓝,是因为光照时间不够,晒5个小时后,遮光部分也会变蓝,其原因是____见光部分细胞制造的淀粉会通过筛管运输给遮光部分细胞____。
(5)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能达到实验效果的照射时间段在____2~4____小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