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五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基础与理解 共38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⑴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⑵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⑶ 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⑷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⑸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⑹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⑻ 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⑼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⑽ 位卑则足羞, 。(《师说》)
(二)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过秦论》的选段,完成2-4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攻取、攻占
B.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珍惜、爱惜
D.追亡逐北 北:溃败的军队
3.对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③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④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3分)
⑵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5分)
5.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1)诗中第三句是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惊”字用在此处有何妙处。(2分)
(2)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4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9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黛玉进了贾府,贾母问黛玉念了什么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后来宝玉问黛玉是否读书的时候,黛玉出于礼貌、客气便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高#考#资%源*网
B.探春理家时,发现了一两处弊端:一是姑娘丫头们每月都有月银,但头油脂粉钱又要由府中出钱采购;二是园子里每年花木果蔬甚多,却疏于管理,浪费了许多。于是,她和宝钗、李纨等决定首先免掉头油脂粉钱,然后学习赖大家管理园子的方法,把园子中的花草、果木、稻田等交给专人管理,多劳多得。
C.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黛玉由不得馀意绵缠,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子走笔写道……
宝玉挨打后,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晚上,宝玉记挂着黛玉,就叫丫环送了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悟出了手帕的意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提笔就在手帕上写了三首七绝
D.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凄清奇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功在这一句了。”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
黛玉与湘云在凹晶馆赏月联诗。黛玉刚接了湘云的“寒塘渡鹤影”说出“冷月葬花魂”一句,便被倾听已入的妙玉打断,随后三人来到栊翠庵中。妙玉嫌前面的联句过于凄楚,便续了十三韵,合成一首《联句三十五韵》,黛玉、湘云看了赞赏不已。
E.凤姐听了诧异道:“那有这样傻丫头,偏偏的就碰见这个傻小子。怪不得那一天翻出那些东西来,他心里没有人似的,敢只是这么个烈性孩子。论起来,我也没这么大工夫管他这些闲事,但只你才说的叫人听着怪可怜见儿的……”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九十二回。大观园里被赶出去的司棋因不堪忍受她母亲的谩骂,竟撞墙死了,众人都很惊奇。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
(2)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这一天,宝玉是因为什么缘故向黛玉“负荆请罪”的?
(二)文化经典阅读(5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2)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3)也,于予与何诛(4)!”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5)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愈:胜过、超过。(2)与:赞同、同意。(3)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4)诛:责备、批评(5)与:语气词。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贡认为自己不敢和颜回相比,因为颜回听到一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自己却只能推知两件事情。
B.孔子同意了子贡的看法,认为子贡的确在某些方面比不上颜回,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扬和喜爱。
C.孔子说:“腐朽的木头经不起雕琢,粪土一样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责备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并无责备之意。
D.孔子认为“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从此他改变了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2)孔子为何对颜回大加赞赏?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3分)
第Ⅱ卷(阅读与表达 共22分)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11分)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 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才回来。¥高#考#资%源*网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子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是去长征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 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 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
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子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票,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中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冷饮费若干
买饭菜票若干……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一千多。
看了儿子的信才知道,儿子这回过了下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中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9.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采用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明写史工程师夫妇为儿子事事操心,事事包办的过程,暗写儿子事事被父母包办缺乏独立能力的成长过程。
B.小说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爱子胜过爱自己、事事为儿子操心、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的慈母形象。
C.小说通过儿子在大学里为搞好关系花钱请客的事情,含蓄而有力地批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对当代大学生的毒害。
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有些语言略带讽刺而引人深思,如“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等等。
E.小说借史工程师家的故事,既批判了父母溺爱孩子事事包办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对年轻一代起到了一种告诫、警醒的作用
10.小说中“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一句有什么作用 (3分)
11.小说中的儿子上大学后之所以缺乏独立能力,有人认为错在史工程师夫妇,也有人认为错在儿子 试结合文本选择一种观点进行探究。(4分)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6分)K^S*5U.C#O
寒山寺的钟声
严 阵
你到过寒山寺吗?你听过寒山寺深夜的钟声吗?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茏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第一次来寒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我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满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杀。
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 K^S*5U.C#O
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还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杀呢?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本文有删改)
12.“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句中“红色春联”有何含义和表达效果?请简析(3分)
13.作者先后三次来到寒山寺,请问他对寒山寺钟声的感受和体会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分别加以阐述。(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14. 仿照下面所拟对联,请自选课文作为题材,拟出下联 (2分)
上联:林黛玉处处留心进贾府
下联:
15. 某班五位女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夺得了四项冠军。在班会上,班长说了如下一段话。其中有三处运用不得体,请找出必并予以修改(修改内容须写出)。(3分)K^S*5U.C#O
①我热烈恭贺我们班五位同学为班级争了光。②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在运动会上出尽风头、奋力拼搏夺得了四项冠军。③我要感谢她们,为她们感到荣幸,并衷心地向她们学习。
答:不得体处:⑴ 改为 ;
⑵ 改为 。
⑶ 改为 。
五、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
——金斯莱
希望是坚韧的拐杖,携带它,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罗 素
请你以“希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三明市五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答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基础与理解部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文言文阅读(9分)
2. (2分) 3. (2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3分)
(2)
(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5分)
5.(1)
(2分)
(2)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4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9分)
6.( ) ( )(4分)
7.(5分) 选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5分)
8.(1) (2分)
(2)
(3分)
第Ⅱ卷 阅读与表达部分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11分)
9.( ) ( )(4分)
10.__
_________ __________ (3分)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6分)
12.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14. (2分)
15.答:不得体处:⑴ 改为 。⑵ 改为 。 ⑶ 改为 。 (3分)
五、写作(40分)
200
400
600
8800
学校: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号数: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内请勿答题
姓名
姓名
学校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号数: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密…………………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