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静电力与电场强度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学习目标]
1.知道使物体带电的几种方式。
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3.运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4.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静电现象。
[基础梳理]
一、静电的产生
1.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当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个物体中某些原子的电子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等量的正电。
3.接触起电:当一个带电体接触导体时,电荷会发生转移,使导体也带电。
4.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靠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二、产生静电的微观解释
1.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2.摩擦起电的实质:两个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由于摩擦力做功,一个物体中的电子获得能量,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
3.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在附近带电体所带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三、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用途
1.构造
2.原理
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后,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3.应用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物体带电的种类。
【易错提醒】
1.摩擦起电适用于绝缘体,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适用于导体。
2.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或物体间电荷的重新分配。
3.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能力拓展]
一、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条件
两不同绝缘体摩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导体与带电体接触时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二、产生静电的微观解释
1.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任何电现象都遵守电荷守恒定律。
实例:一个高能光子可以产生一对正、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可同时湮没,转化为光子。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湮没,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三种带电的微观解释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带电
微观解释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力不同,摩擦时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带电体对它的排斥(或者吸引),而移向导体的远端(或者近端)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电子在带电体和导体上转移,且重新分布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3.接触起电现象中电荷量的分配(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
带同种电荷(Q1和Q2)接触后平分原来的所带电荷的总和,即Q1′=Q2′=。
带异种电荷(Q1和-Q2)接触后先中和后平分,即Q1′=Q2′=。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接触时,经过电荷的转移,物体达到电中性。
[随堂演练]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关于丝绸的带电状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带电 B.带正电荷 C.带负电荷 D.带电状况具有随机性
2.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所示,下列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两球分开,棒再接触一下其中一球
D.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
3.N95口罩中起阻隔作用的关键层是熔喷布,熔喷布的纤维里加入了驻极体材料,它能依靠静电感应吸附比熔喷布网状纤维孔洞小很多的0.1μm量级或更小的微粒,从而有了更好的过滤效果。制备驻极体的一种方法是对某些电介质材料进行加热熔化,然后在强电场中进行极化冷却。电介质中每个分子都呈电中性,但分子内正、负电荷分布并不完全重合,每个分子可以看成是等量异号的电荷对。如图所示,某种电介质未加电场时,分子取向随机排布,熔化时施加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正、负电荷受电场力的作用,分子取向会发生一致性的变化。冷却后撤掉电场,形成驻极体,分子取向能够较长时间维持基本不变。这个过程就像铁在强磁场中磁化成磁铁的过程。根据以上信息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驻极体通过与吸入的空气中微粒的接触,使得微粒带电,从而起到吸附过滤作用
B.若放置时间过长,驻极体口罩会因电场衰减而过期,这是电荷中和的结果
C.驻极体就像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只存在于内部,外部没有电场
D.上述材料冷却后,撤去外电场,材料左边界带正电,右边界带负电
4.某同学在研究静电感应时,用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5.如图所示,两根绝缘轻绳将两个大小和材料均相同的带正电小球(可视为质点)系于同一点,A球靠在绝缘墙壁上,B球保持静止状态.两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2q和qB=4q.现将B球与A球接触后再次释放,稳定后两球均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球的电荷量不变
B.轻绳对B球的拉力变大
C.A、B两球间库仑力减小
D.A、B两球间距离与原来两球间距离的比值为false
6.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false的电量叫元电荷
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7.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分别贴在导体A、B下部的金属箔均是闭合。现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C移近导体A,回答下列问题:
(1)若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此时A导体上的金属箔______,B导体上的金属箔______(填“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若再用手接触B,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若先移去C,然后把A和B分开,此时A导体金属箔______,B导体金属箱______(填“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
(3)A、B导体带电的实质是______。
8.电荷量为+Q的带电体C右侧有两个相互接触的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它们均放在绝缘支架上,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带______电,B带_______电;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B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摩擦的过程中,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故选C。
2.A
【详解】
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互相接触,则甲的左端和乙的右端分别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则两球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选项A正确;
B.先移走棒,则两球上的感应电荷会消失,则再把两球分开时,两球不带电,选项B错误;
C.先把两球分开,棒再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则只能使一球带电,选项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驻极体通过静电感应,吸附小的微粒,从而起到吸附过滤作用,故A错误;
B.若放置时间过长,驻极体口罩会因电场衰减而过期,这是极化电荷又变的杂乱无章的结果,故B错误;
C.驻极体与驻极体是有间隙的,在每个驻极体周围都存在着电场,所有电场累加在一起相当于左右两个极板的电场,但与平行板电容器不同的是,内部不是匀强电场,周围也存在电场,故C错误;
D.根据电荷的极化,上述材料冷却后,撤去外电场,材料左边界带正电,右边界带负电,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验电器的上端应带上与小球异号的电荷,而验电器的箔片上将带上与小球同号的电荷。
故选B。
5.D
【详解】
A、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后带电量平分,则两个小球后来的带电量:qA′=qB′=false =3q,B的带电量减小.故A错误;若二者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库仑定律可知库仑力增大,所以二者之间的距离必定增大.对B球受力分析,受重力、拉力T和库仑力F,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ABO∽△BMN,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相似三角形法,有:false;由于AO与BO不变,小球的质量m不变,所以AB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绳子的拉力T不变;由上式可得:F=false?AB;设开始时AB之间的即可为L,接触后AB之间的距离为L′,则开始时:false;后来平衡时:false;又:F1=false?L,F2=false?L′;联立可得:L′=falseL,故B C错误.D正确;故选D.
6.A
【详解】
ACD.由元电荷定义:将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称为元电荷,而不是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故A 错误,符合题意,CD正确,不符合题意;
B.false的电量叫元电荷,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带负电 带正电 B导体的金属箔闭合 不带电 不带电 电子转移(或电荷转移)
【详解】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C带正电荷,导体A、B接触在一起时,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且电荷量相等,所以导体两端的金属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1)[1][2][3] 若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导体A、B的电荷不能中和,故A导体上的金属箔带负电,B导体上的金属箔带正电,若用手接触B则将B导体的正电荷中和而不再带电,故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导体的金属箔闭合;
(2)[4][5] 若先移去C,导体A和导体B上的正负电荷中和,均不再带电,故A、B导体金属箔均不带电;
(3)[6] A、B导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转移(或电荷转移)。
8.负 正 不带电
【详解】
[1] [2]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在C的作用下,会使A端带上负电荷,B端带上正电荷,这时将A、B分开,A带负电荷,B带正电荷。
[3] 若先将C移走,A端所带负电荷与B端所带正电荷由全部中和,再将A、B分开,A、B都不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