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三)
一、概述
1、学科:小学五年级数学
2、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学生
3、课时:1课时
4、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的乘法(3)”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在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分数乘法是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本单元将分数乘法分为(一)、(二)、(三)三节内容。各部分知识以分数乘一个数展开,根据分数乘整数的不同意义分为(一)、(二)两节,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乘分数,即分数乘法(三)。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策略设计:设计问题情境,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归纳与应用。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制作白板课件,运用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并计算。
2、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方法是什么?
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求这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者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分子的积作新的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约分。
3、如果是两个分数相乘,应该如何计算呢?(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复习旧知进入新课。对于学生来讲,有探索新知的吸引力。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一半”,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上述这段话的意思吗?
2、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引导。
【自学指导】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条,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看看“剩余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出示意图,学生读题】一张长方形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分析】
从图上看,一张长方形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余下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一张长方形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余下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如何列算式?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下部分的,那么余下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教师提问:表示什么?学生回答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点名提问
教师引导:在上述题目中,求剩下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和的是多少,这与上节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板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如何计算的结果呢?
提问:表示什么?
计算的结果,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可利用长方形纸条折一折,辅助计算),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归纳总结。
借助图形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将这张长方形纸条第一次平均分成4份,第二次将第一次的4份又平均分成了4份,一共分成了16份,即,我们一共取了整张长方形纸条的3份。因而得到的是整张长方形纸条的。
推算过程:
我们通过刚才这个算式总结出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但是这条法则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让我们检验一下。如何计算下列分数乘法的算式呢?
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涂一涂,再用刚才总结的法则算一算,检查一下两次的结果是否相同?我们总结的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是否正确?
4、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新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新的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列各题。
2、一袋花生米有千克,吃去了,这袋花生米还剩多少千克?
3、一根绳子长米,第一次剪去,第二次剪去米,第一次剪去多少米?两次一共剪去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3、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乘分子作新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新的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
七、教学评价设计
侧重于学生对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观察、分析、概括、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的评价。
关注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
八、帮助和总结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算式,并通过折纸给出答案,从而归纳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初步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验证其是否正确,最终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利用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