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朗读+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河中石兽》(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朗读+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3 12:49:26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
《河中石兽》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时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主要收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
2.背景资料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请默写龚自珍的的
《己亥杂诗》一诗。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浩荡离愁白日斜,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2.根据课文填空
独怆然而涕下。
造化钟神秀,
自缘身在最高层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⑴杜甫《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陆游《游山西村》中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理解性默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_____编写的_____体小说
《______________》,它和《聊斋志异》一样都属于_____小说。
纪昀
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志怪
沧(
)海
圮(
)坏
募(
)捐
棹(
)舟
曳(
)步
铁钯(

木杮(

湮(
)灭
啮(
)咬
溯(
)流
臆(
)断

cāng

zhào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fèi
yān
niè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
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
经过,经历
寻找

终了,最后
认为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划(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设馆教书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洪水
代石兽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埋没
特点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代石兽
认为是
颠倒,错误
正确
1.注音或写汉字
棹(
)舟
曳(
)步
溯(
)流
pǐ(
)坏
木fèi(

yān(
)灭
yì(
)断
zhào






⑴沧







⑵僧




⑶求






⑷是



⑸然





⑹不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⑵僧/募金重修
⑶求二石兽/于水中
⑷是/非木杮
⑸然则/天下之事
⑹不知其二者/多矣
⑴山门圮(
)于河
⑵阅(
)十余岁
⑶竟(
)不可得
⑷尔辈不能究(
)物理
⑸棹(
)数小舟
⑹湮(
)于沙上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倒塌
经过,经历
终了,最后
研究、探求
划(船)
埋没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⑷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⑸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一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25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学习时间]
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时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主要收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龚自珍的的《己亥杂诗》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理解填空
⑴杜甫《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⑵陆游《游山西村》中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_____编写的_____体小说《_______________》,它和《聊斋志异》一样都属于_____小说。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沧(
)海
圮(
)坏
募(
)捐
棹(
)舟
曳(
)步
铁钯(

木杮(

湮(
)灭
啮(
)咬
溯(
)流
臆(
)断
四、朗读课文
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
⑵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
)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
⑶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⑷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
)携之去?
⑸乃(
)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
)确(
)论。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⑶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⑷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⑸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六、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棹(
)舟
曳(
)步
溯(
)流
pǐ(
)坏
木fèi(

yān(
)灭
yì(
)断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⑴沧







⑵僧




⑶求






⑷是



⑸然





⑹不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山门圮(
)于河
⑵阅(
)十余岁
⑶竟(
)不可得
⑷尔辈不能究(
)物理
⑸棹(
)数小舟
⑹湮(
)于沙上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⑷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⑸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一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⑴独怆然而涕下⑵造化钟神秀⑶自缘身在最高层⑷箫鼓追随春社近。
3.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纪昀
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志怪
5.cāng


zhào


fèi
yān
niè


五、1.⑴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
兼词,于此,在那里⑵经过,经历
寻找

终了,最后
认为⑶划(船)

⑷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洪水⑸是
特点
埋没⑹颠倒,错误
认为是
正确
2.⑴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⑵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⑶(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⑷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⑸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⑹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六、1.zhào






2.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修⑶求石兽/于水中⑷是/非木杮⑸然则/天下之事⑹不知其二者/多矣
3.⑴倒塌⑵经过,经历⑶终了,最后⑷研究、探求⑸划(船)⑹埋没
4.⑴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⑵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⑶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⑷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⑸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时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主要收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龚自珍的的《己亥杂诗》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答案:⑴独怆然而涕下⑵造化钟神秀⑶自缘身在最高层⑷箫鼓追随春社近。
3.根据理解填空
⑴杜甫《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⑵陆游《游山西村》中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_____编写的_____体小说《_______________》,它和《聊斋志异》一样都属于_____小说。
答案:纪昀
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志怪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沧(
)海
圮(
)坏
募(
)捐
棹(
)舟
曳(
)步
铁钯(

木杮(

湮(
)灭
啮(
)咬
溯(
)流
臆(
)断
答案:cāng


zhào


fèi
yān
niè


四、朗读课文
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
⑵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
)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
⑶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⑷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
)携之去?
⑸乃(
)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
)确(
)论。
答案:⑴靠近
河岸
倒塌
一起
兼词,于此,在那里⑵经过,经历
寻找

终了,最后
认为⑶划(船)

⑷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洪水⑸是
特点
埋没⑹颠倒,错误
认为是
正确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⑶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⑷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⑸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答案:⑴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⑵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僧人)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⑶(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⑷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⑸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⑹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六、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棹(
)舟
曳(
)步
溯(
)流
pǐ(
)坏
木fèi(

yān(
)灭
yì(
)断
答案:zhào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⑴沧







⑵僧




⑶求






⑷是



⑸然





⑹不






答案: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修⑶求石兽/于水中⑷是/非木杮⑸然则/天下之事
⑹不知其二者/多矣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山门圮(
)于河
⑵阅(
)十余岁
⑶竟(
)不可得
⑷尔辈不能究(
)物理
⑸棹(
)数小舟
⑹湮(
)于沙上
答案:⑴倒塌⑵经过,经历⑶终了,最后⑷研究、探求⑸划(船)⑹埋没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⑷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⑸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答案:⑴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⑵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⑶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⑷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⑸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也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一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学习时间]
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时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主要收集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龚自珍的的《己亥杂诗》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⑶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理解填空
⑴杜甫《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⑵陆游《游山西村》中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_____编写的_____体小说《_______________》,它和《聊斋志异》一样都属于_____小说。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沧(
)海
圮(
)坏
募(
)捐
棹(
)舟
曳(
)步
铁钯(

木杮(

湮(
)灭
啮(
)咬
溯(
)流
臆(
)断
四、朗读课文
视频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
⑵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
)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
⑶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⑷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
)携之去?
⑸乃(
)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
)确(
)论。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⑶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⑷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⑸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六、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棹(
)舟
曳(
)步
溯(
)流
pǐ(
)坏
木fèi(

yān(
)灭
yì(
)断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⑴沧







⑵僧




⑶求






⑷是



⑸然





⑹不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山门圮(
)于河
⑵阅(
)十余岁
⑶竟(
)不可得
⑷尔辈不能究(
)物理
⑸棹(
)数小舟
⑹湮(
)于沙上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⑷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⑸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一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