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学习时间]
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二石兽并(
)沉焉
⑵曳(
)铁钯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
)
⑷是(
)非木杮
⑸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⑶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⑷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二、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上流。
⑵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
⑶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
⑷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
⑸转转不已(
),遂(
)反溯流(
)逆上矣。
⑹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⑺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
⑻然则(
)天下之事,但(
)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⑷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⑸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⑹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⑺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
⑴闻之笑曰
⑵沿河求之
⑶一老河兵闻之
⑷当求之于上流
⑸然则天下之事
2.解释加点词语
⑴盖(
)石性坚重
⑵如是(
)再啮
⑶转转不已(
)
⑷求之下流,固(
)颠
⑸如(
)其言
⑹然则(
)天下之事
3.翻译下列句子
⑴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⑵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⑷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拓展延伸
文言文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保留。参照示例,先说出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淹没;如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木杮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3.一老河兵闻之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4.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5.转转不已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把第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1.圮于河
并沉焉
募金重修
棹数小舟
曳铁钯
无迹
设帐
尔辈
究物理
木杮
岂能
暴涨
携之
坚重
松浮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2.⑴一起⑵拖⑶事物的道理、规律⑷这⑸被⑹颠倒,错误
3.⑴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⑵(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⑶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⑷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二、1.⑴在⑵因为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坑洞⑶倾倒⑷像这样⑸停止
于是
逆流⑹固然⑺依照,按照
果然⑻既然这样,那么
只
知道
主观地判断
表反问语气
2.⑴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⑵因为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
⑶(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当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⑷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⑸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⑹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⑺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⑻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三、1.⑴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⑵代石兽⑶代讲学家的话⑷代石头⑸的
2.⑴因为⑵这样⑶停止⑷固然⑸依照,按照⑹既然这样,那么
3.⑴因为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
⑵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⑶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⑷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四、1.研究,探求;如穷根究底。2.这;如是可忍,孰不可忍。3.听说;如举世闻名。4.一起;如相提并论。5.停止;如壮心不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学习时间]
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二石兽并(
)沉焉
⑵曳(
)铁钯
⑶尔辈不能究物理(
)
⑷是(
)非木杮
⑸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⑹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⑶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⑷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二、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
)上流。
⑵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
⑶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
⑷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
⑸转转不已(
),遂(
)反溯流(
)逆上矣。
⑹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⑺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
⑻然则(
)天下之事,但(
)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⑷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⑸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⑹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⑺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
⑴闻之笑曰
⑵沿河求之
⑶一老河兵闻之
⑷当求之于上流
⑸然则天下之事
2.解释加点词语
⑴盖(
)石性坚重
⑵如是(
)再啮
⑶转转不已(
)
⑷求之下流,固(
)颠
⑸如(
)其言
⑹然则(
)天下之事
3.翻译下列句子
⑴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⑵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⑷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四、拓展延伸
文言文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保留。参照示例,先说出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淹没;如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木杮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3.一老河兵闻之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4.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5.转转不已
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把第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