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朝花夕拾》知识点解读
鲁迅先生,总是以斗士的姿态,向“流言”“诽谤”和“不怀好意的教唆”宣战。然而写《朝花夕拾》时,他将时光倒带,从辗转流徙、苦闷彷徨的中年“此时”,回到纯真无邪、敏感倔强的少年“彼时”。他在“小引”中写道:“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那逝去的往事,经时间的水浸泡后,就像书桌上的“水横枝”一般,温暖鲜活、郁郁青青。
一、那些年,那些人
《朝花夕拾》共有10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是鲁迅成长的动态过程,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在记忆的大海中打捞出的难忘片段,串联成文。细读文本,分类如下:读过的书:《山海经》《二十四孝图》《鉴略》《左传》《天演论》等。求过的学:三味书屋—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遇过的人:阿长、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衍太太、范爱农、中医、父亲等。当然,更丰富的是经过的事。从宏观角度,对各篇进行梳理,提炼出核心事件:1.《狗·猫·鼠》:失鼠仇猫2.《阿长与山海经》:保姆买书3.二十四孝图:批判伪孝4.五猖会:被迫背书5.无常:无常有情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别园入塾7.父亲的病:庸医害人8.琐记:离家求学9.藤野先生:弃医从文10.范爱农:凡人不凡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朝花夕拾》的诸多事件中,哪些事是能“被童年治愈”的?哪些又是需要“治愈童年”的?
二、治愈性的往事
鲁迅先生写《朝花夕拾》是“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在“小引”中,他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在这本书中,有一些事就像故乡的蔬果一样,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使他时时反顾。譬如:《狗猫鼠》里夏夜躺在桂花树下听祖母讲故事的惬意;《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惊喜;《五猖会》中准备好各种食物坐大船去看会的兴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拔何首乌、听故事、捕鸟的乐趣;《琐记》中读《天演论》的痴迷。
片段一:桂花树下听故事的惬意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另讲猫的故事了——“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这一片段叙述情境悠闲惬意,故事讲述引人入胜。作者是怎么写的呢?首先交代了夏夜的特殊时间,大桂树下的特定地点,“摇着芭蕉扇”的祖母让本就悠闲的“乘凉”更增添几分舒缓,尤其一个“躺”字,更是轻松自在,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是完全舒展的。猫与虎的故事,叙述得很有波澜,老虎先“学猫”后“杀猫”,一句“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将猫的心机深重写了出来。猫的“跳”与老虎的“蹲”,一轻盈一笨拙,猫的灵巧老虎的无奈跃然纸上。生动的描述恰恰写出童年听故事时的忘乎所以、全神贯注。
片段二:长妈妈买回《山海经》的震撼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山海经》,竟然被我时常嫌弃的“长妈妈”买回来了,突如其来的书,意想不到的人,这一片段着重写我的震惊。“新的蓝布衫”“三哼经”“四本小小的书”,时隔多年,这些细节仍历历在目。此片段,副词不容忽视。“记得”前面加上“很”,突出我记忆的清晰;“一……就”,则写出“长妈妈”给我书时的迫不及待;“都”字强调了震悚的程度;“果然都在内”,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震惊之后是持久的喜悦踏实。
片段三:读《天演论》时的痴迷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童年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慕,与其说是要看书,不如说是想画画,幼年的鲁迅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待少年求学读到《天演论》,鲁迅看得如痴如醉,这本书对他认识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细读,会发现这一片段运用了四个“也”,第一个“我也知道了”中的“也”表示“同样”,同学们早已看新书成风,“我”只是其中之一。而后三个“也”有强调意味,所想读的恰是正在读的,一连串观点名字的罗列,有一种先百闻后一见的畅快。“一口气读下去”是初见的惊喜,“一有闲空”就读,是反复品味的百读不厌,读书的痴迷状态可窥一斑。在南京,鲁迅先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之后来到矿路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无须学费,条件是很艰苦的,鲁迅曾饱受肠胃病折磨,他说——“还是从前初次离开绍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的时候,冬天天气冷,没有衣服穿,于是不得不多吃辣椒以御寒,可就拿胃吃坏了。”可是在《琐记》中,我们读到的是对新鲜知识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生活上的种种困苦,先生并未细写,读书的快乐充盈着内心、也冲淡了生活的苦。
三、需要治愈的往事
当然,这本书中也写了一些需要治愈的事件,比如《五猖会》里父亲拦住兴高采烈的我背《鉴略》的专制、《二十四孝图》中对伤害儿童行为的控诉、《琐记》中因听从衍太太的话而让父亲不能宁静离世的愧疚、《范爱农》中对自己没有全面了解就妄下评判的自责,等等。鲁迅先生用清醒冷静的笔将这些一一写出,抚慰曾经的伤痛,批判过去的责备。《朝花夕拾》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从纯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初谙世事的少年、又从苦苦求索的青年成长冷峻深刻的战士的过程。在时光中走向成熟,又在时光中塑造自己,鲁迅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亦是如此。往事,是作家无尽的宝藏。在时间的清水里淘洗后,逝去的时光因为它的永不再来而愈发美好,惬意的更加温馨,震撼的加倍震撼,连那需要治愈的伤痛,也隔着迢迢的时空,得以冷静客观的看待。这一切,都随着记忆的笔,在书桌上、笔端下,郁郁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