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3 10: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通过诵读名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和节奏,让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生命体,因此在赏析时要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从文本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而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时要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师说》前面的三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在学习了这三篇论述性文章后,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借助第四篇《师说》对古代的议论文文体特色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
《师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找到该篇成为文言经典的理由。从文章内容来说,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在这一点,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形式上,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让对比的气息充满全文,在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态度。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才能赏析文章的文学价值。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基础进行了学习,学生基本消除了本课文言字词阅读的障碍。但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都重基础字词,轻视对文本解读和分析,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因此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本文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是非常突出的,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有怎样的效果,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学生正面临议论文写作训练,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的运用,对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目标】
1、体会《师说》的写作特色。
2、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点拨法。
在本课赏鉴分析的环节中,要将诵读贯穿始终,在诵读中感悟,教师需适时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新课
北宋文学家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可见韩愈在为政、为文方面都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韩愈的千古名篇《师说》,体味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师的语言风范和精神气质。
【设计意图】由名言导入,让学生走近并敬仰作者,为文本的学习进行课前铺垫。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课堂前进的动力,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三、基础巩固
对课文重点句子翻译进行随机抽查,落实文言基础。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针对课文中的重点翻译句子,。
四、齐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为分析鉴赏文章奠定基础。
五、分析文本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同时突破教学重点。)
(一)解题
从对文章的题目“师说”的解读入手,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的写作主体,并明确文体特点。
(二)简析课文第四段,了解韩愈的写作缘由
【设计问题】韩愈的这篇《师说》是为谁而作?韩愈作《师说》时正在长安国子监任博士,他当时的学生很多,为什么唯独为李蟠写这篇文章?在文中找出。
【分析提示】由“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可见李蟠以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实践了韩愈古文运动的思想。同时他“不拘于时,学于余”且“能行古道”,这也恰好成了触动韩愈针对现实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韩愈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不愿从师学习的人,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阅读指导】换一个角度,如果是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你是韩愈,你要用什么语气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过渡到对“师道”的思考。
通过角度的转换让学生思考人物的身份、年龄、语气和语调,从而明确语言表达要注意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语气。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明确韩愈对从师学习的认识
【设计问题】“古之学者”为什么要从师?“古之学者”有怎样的从师之道?
【分析提示】第一段,用“古之学者必有师”来引出,借古人尊师重道来立论更易引发人么对从师问题的思考,“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切入点独运匠心。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3、4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7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指导朗读、背诵】本段共七句话:①引出句—②老师的作用—③④从师的必要性—⑤⑥⑦从师的标准。依据对内容的理解朗读,读出韩愈心目中“为人师者”的高尚形象和崇高的使命感,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恳切、深刻的认识。并能流利背诵。
【设计意图】在品读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古之学者为什么要从师,也学习了古之学者从师的标准。
(四)赏析第二自然段,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批判耻学于师
【设计问题】韩愈在第二段段批评了哪几类“耻学于师”的“今人”?这些人有何表现?韩愈是如何批判的?对这几类“耻学于师”的人批判的力度是否相同?
【分析提示】韩愈在本段批评了三类“耻学于师”的“今人”(众人、某些家长、士大夫之族)这些人有何表现?(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某些家长爱子择师-于身耻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笑之)韩愈是如何批判的?(正反对比)韩愈对这些耻于从师者的批判的力度是否相同?(“众人”—“某些家长”—“士大夫之族”,批判的力度不断加强。)
【朗读指导】本段用了大量强烈语气词,要引领学生体会韩愈内心的情感。设计问题“韩愈对当世人“耻学于师”的种种表现是嘲讽还是痛心?”学生揣摩语气并朗读。
【设计意图】分析第二段“师道不传”的时俗,通过背景介绍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为了深入分析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本段中直接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议论抒情的语句及语气词,通过朗读来深入理解作者逐渐强烈的情感和正反对比论证的作用。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体会韩愈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
(五)简析第三自然段,深化要以能者为师的认识,学习例证和引证
【设计问题】“今人”应向古圣人学习哪些从师之道?韩愈是如何论证的?
【分析提示】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这个结论也是对第二段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第一、三自然段从古人从师来正面立论,与第二段形成了一个大的纵向对比。体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六、小结
这篇课文从理解文章题目入手,抓住“古道”“不拘于时”两条线索,了解了古人为什么从师,“今人”为什么不从师,并在韩愈的引领下向古圣人学习从师之道。同时也感悟到韩愈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七、思绪拓展
千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跨越千年去学习韩愈的《师说》更多地是为了学习韩愈那种激浊扬清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韩愈作为知识分子身上的社会责任意识。每一个时代的读书人都很多,但并不是读书多的人就能够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的。要做一名知识分子,在知识积淀之外,更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人们都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相信,每一个同学,不但要做一个读书人我们都更愿意去做这样的良心。最后以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四句话做结,来大声喊出我们的心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设计意图】升华课堂,完成德育目标。
八、作业布置
材料:“当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却打扮得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
对这样的年轻人你有何感想,请写一段文字阐释你的观点,学习借鉴《师说》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本课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整合性。让学生学会就某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学、练结合的目的。
九、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为什么1.古之学者有师-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果)
2.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于其子------于其身(行为)
(对比论证)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思想)
怎么做3.圣人无常师,以能者为师。(例证、引证)
是什么4.写作原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课文,我本着“三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要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要讲,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要讲。)和“三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的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作用上。综合采用学生集体诵读、自由诵读、速读、个别诵读等各种诵读方式,通过问题设置引领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突破了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极性较高,我的各个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王荣生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学首先关乎教学内容,要落实到‘教什么’上。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非常赞同王教授的观点,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认真地研读文本,像《师说》这样经典的篇章,除内容外还为我们提供了议论文的写作范式。在本节课上,我仍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述结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论证方法,怎样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相信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独立自如运用,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整节课的完成情况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本课努力实践语文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通过《师说》让学生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整体看,我觉得本次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学生点评不到位,在学生诵读和回答问题后教师的点评语言必须及时,在这一方面我应在教学设计时多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改进。另外本节课的时间比较紧张,因为课堂上既要完成课文讲解还要完成背诵任务,所以讲课时没有机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也是一个遗憾。
学情分析
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才能赏析文章的文学价值。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基础进行了学习,学生基本消除了本课文言字词阅读的障碍。但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都重基础字词,轻视对文本解读和分析,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因此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本文所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是非常突出的,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有怎样的效果,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学生正面临议论文写作训练,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的运用,对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效果分析
《师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从文本出发,把对文本的探究放到了首位,重思维引导,让学生通过揣摩文本达到理解作者情感掌握论证方法的目标基本达成。课堂师生共同合作,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通过评测练习的反馈结果来看学生对现象类的时评作文基本能够驾驭,通过发散思维去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从现象分析本质,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运用举例论证、引证的方法比较多;也有一部分同学从正反两面切入,有意识地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把课堂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优秀的作品班级交流,互相学习。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时要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师说》前面的三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在学习了这三篇论述性文章后,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借助第四篇《师说》对古代的议论文文体特色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
《师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找到该篇成为文言经典的理由。从文章内容来说,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在这一点,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形式上,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让对比的气息充满全文,在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态度。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测练习
“当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却打扮得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
对这样的年轻人你有何感想,请写一段文字阐释你的观点,学习借鉴《师说》的写作特色。
课后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课文,我本着“三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要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要讲,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要讲。)和“三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的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和思想升华上。综合采用学生集体诵读、自由诵读、个人品读等各种诵读方式,通过问题设置引领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突破了教学重点很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极性较高,我的各个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王荣生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学首先关乎教学内容,要落实到‘教什么’上。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非常赞同王教授的观点,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认真地研读文本。像《师说》这样经典的篇章,除内容外还为我们提供了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在本节课上,我兼顾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述结构、论证方法,并设计了评测练习,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整节课的完成情况来看,探究《师说》文本特色这一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本课努力实践语文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给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通过《师说》让学生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同时也带领学生学习韩愈作为知识分子身上的社会责任意识。
回看视频,我发现我课堂的不足之处:对学生朗诵点评不到位。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讲课时没有太多的机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也是一个遗憾。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通过诵读名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和节奏,让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生命体,因此在赏析时要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从文本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而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