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3 12:2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你最喜欢的季节?
生机盎然的春天
阳光明媚的夏天
收获满满的秋天
可以玩雪的冬天
我最喜欢——
静谧温凉的秋天……
多姿多彩的秋天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壮丽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
——凄苦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是描写的内容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五幅秋景图,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结合文中之景,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自创一首写景抒情的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幅秋景图
图景
选用物象
角度/具有的特点
如何写的
作者情感
秋晨小院图
角度:视/听——色调、声音、环境
特点:清、静、悲凉
总结:境的宁静悲凉,衬托出内心的悲凉
?
?
秋槐落蕊图
“落寞”“
清闲”的
?
?
秋蝉残鸣图
衬托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声衬静
秋雨话凉图
?
?
?
秋果奇景图
枣树、枣子、柿子、葡萄
?
?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
破屋、浓茶
、小院、碧天、漏光、
鸽声、残垣、蓝朵、
秋草
槐花落蕊
①调动多感官,从多角度进行描写;②白描;③详略得当
角度:视、听、嗅、触觉
特点:清闲、细腻、落寞
多角度、联想等
嘶叫的秋蝉
角度:听觉
特点:凄婉、落寞
秋雨
角度:视觉、听觉
特点:一阵秋雨一阵凉
①调动多感官;②对话;③拟人
角度:视觉
特点:丰富、浅色、
比喻、议论
向往、迷恋、赞美、眷恋
(1)作者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看上去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①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②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这些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
秋晨小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形散而神不散
一、什么是形散?
1.表达方式散
就表达方式而言,散文可以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而且这几种方式经常交替出现,杂处于一起,十分灵活。如记叙型散文,虽以记叙为主,作者却能随时站出来抒情或议论,有的可以抒情成分多一些,近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虽以抒情为主,却都离不了叙述和描写,有的又和议论相结合。
2.材料散
在一篇散文中,材料常常是很散的,材料的组织,从表面上看也是散的。与一般议论文很不同,议论文的论据是要有层次的为论据服务。
3.结构散
散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或韵律。例如诗歌,有五言七言,有上阕下阕、有押韵等;如记叙文,有或总分、总分总等格式,而散文则没有这些束缚,可以海阔天空,挥洒自如。所以,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
二、什么是神不散
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形散而神不散
客观现实——清、静、悲凉(笔下有秋)
主观感情——悲凉、落寞、孤独(心中有秋)
散文写作的目的应该是借助客观现实去体现主观感情
写景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步:写得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
①内容上,强调北国的秋天更有味。
②效果上,抑彼扬此,从时间和空间上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
③主题上,强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南国秋天,其作用是什么?
独立思考
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日新里的一排临邓脱
路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在那里弹罢拉拉衣加。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这大约是俄国的飘泊的少女,在
那里卖钱的歌唱。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
黝黝
看得出来
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的解读
 
仿照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
过把诗人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的解读
 天净沙·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过把诗人瘾!
示例
故都的秋
总写
(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
(3—12段)
记叙
(3)秋晨小院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
总写
(13—14段)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向往
品味/迷恋
赞美
眷恋
完成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