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初中语文课件
部编版
七年级下
25、河中石兽
笔记体小说
纪昀
目标导航
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重点)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重点)
新知导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作者简介
纪jǐ昀yún清代(1724年6月--
1805年2月)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笔记体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
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古代笔记体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文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
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逸事琐闻等等。
创作形式
特征
种类
内容
文体知识
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铁钯(
)
木杮(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欤(
)
ɡān
pǐ
zhào
yè
yān
niè
kǎn
sù
yì
pá
fèi
yú
读准下列的字的读音:
自学检测
初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河岸。
一起。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佛寺的外门。
寻找。
终了,最后。
划着几只小船。棹,
划(船)。
拖着铁钯。曳,拖。铁钯,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踪迹。
往下游去。
疏通文意
【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疏通文意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
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教书。
代词,指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
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这不是木片。是,
这。柿,
削下来的木片。
被。
带。
是。
埋没。
顺流而下。
颠倒,错乱。
信服。
疏通文意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疏通文意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巡河、护河的士兵。
凡是。
落入河中的石头。
应该。
表原因的发语词。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坑洞。
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摔倒。
疏通文意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
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像这样。
不停止。
于是。
逆流。
固然。
按照。
既然这样。
那么。
只。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疏通文意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层(1段):交代找石兽的事由,
写出僧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第二层(2段):写“讲学家”嘲笑僧,他认为石头深埋在沙里。
第三层(第三段1、2句):老河兵凭多年的治水经验,说出应向上游找石兽的理由,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第四层(第三段最后一句):通过议论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判断。
文中介绍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整体感知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2种
原地水中、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果得于数里外。
寺
僧
下
游
讲学家
上
游
下
游
上
游
下
游
老河兵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精读细思
1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4
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
僧
精读细思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讲学家
有实际经验,从
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自信满满
老河兵
精读细思
老河兵: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研一: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研究讨论
2
老河兵能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所以提出了正确的办法。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庙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1
他们两个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研究讨论
找出文中提到两次“笑”。
研二
思考文中的“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作用:1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2细节描写增加文采和可读性。
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儿不板。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了“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在寻找石兽这件事上,寺僧、讲学家都不及
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僧、讲学家
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精读细思
内容上,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结构上,由事入理,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精读细思
课文总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记忆课下注释并熟练翻译全文。
3.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河中石兽
寺僧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顺流而下
→
无迹
讲学家
→
原地沙下
→
失败
老河兵
→
求之于上流
→
果得于数里外
寺僧
→
原地水中
→
不可得
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实践出真知
清朝时期,和坤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
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
便要他题个亭额。
纪晓岚略加思索,
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
和坤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
悬挂在亭台上。一天,
乾隆皇帝来游园子,
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
忍不住
哈哈大笑起来。和坤在一旁陪着笑,
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
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嘛!”
故事拓展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写作特色
2.波澜迭起,层层铺垫。
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日”,谜底这才揭晓。使故事曲折变化,引人入胜。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不在于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在于引出深层思考,由这一个故事推及天下事,得出深刻哲理。
写作特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