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形成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难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
今天,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去生活中转一圈,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电脑出示:第一处—车站
谈话:我们先到车站去看一看。
出示例3的情境图。
提问:(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3)你能把刚才了解到的信息和这个问题边起来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题意,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整出示例3.
提问:这道题中的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比较:这一题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提问:“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示范点数学书上写一写。写好后在四人小组内充分地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2.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方法。
(1)方法一:34-15=19(人)
19+18=37(人)
答: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34表示什么?18呢?“车上原来有34人”和“又有18人上车”这两个条件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接着求什么?
追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可能有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3)方法三:18-15=3(人)
34+3=37(人)
答: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提问:18表示什么?15呢?18-15=3(人)算的是什么?(上车的比下车的多3人)
追问:这时车上的人数变多还是变少了?多了几人?34+3=37(人)算的是什么?
指出:这种方法的道理比较难理解,在想不通的情况下尽量不用这种方法。
3.讲述:对于一道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同学们还可以用另外两种方法来检查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
4.揭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刚才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吗?(板书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学生齐读课题)
三、深化提高,积累经验
1.电脑出示:第二处—小华家
谈话:小华是个喜欢收集画片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的画片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能把题意说完整吗?哪两个条件是有直接联系的?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答案,重点说一说先算的是什么。
电脑出示:第三处—游泳馆
谈话:游泳馆里可真热闹啊!这里又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呢?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说不同的解决方法。
电脑出示:第三处—建筑工地。
谈话:工人叔叔正在运水泥,准备盖楼房。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问题,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电脑出示:第四处—果园。
谈话:农民伯伯种的西瓜获得了大丰收,瞧!他们从果园里摘了很多西瓜。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各自读题后,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完成。
展示一两个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电脑出示:第五处—二(1)班。
谈话:丁丁在自己班进行调查,得到了这样的一些数据。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他们班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来提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数学书上完成,全班交流。
提问: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一种想法是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另一种想法是从条件出发去思考,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要先理解题意,然后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多观察、勤动脑,你一定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