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课 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6页总复习《常见的量》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复习梳理年、月、日,克、千克、吨等常见的单位,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它的具体意义,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
学 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重点:整理计量单位和进率,能运用相关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轻松谈话:同学们,你认识我吗?(不认识,出示课件)你要怎样称呼我呢?还可以叫我什么?谁能念出我的名字?(生读)到!说说你为什么笑?(很没礼貌)其实啊,我倒不这么认为,名字就是给人叫的,我很喜欢大家朋友一样的称呼,课堂上让我们共同进步,可以吗?既然是朋友,我想了解一下你的情况,你们能告诉我吗?(学生说师板书)
A、你的生日是哪天?
B、你的体重是多少?
C、你有多高?
D、一个星期你大概有多少零花钱?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你发现有哪些计量单位?
在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不带单位行吗?
是啊,在回答上面问题时如果不带单位,就不能把问题回答清楚,在生活中单位运用不正确还会闹笑话。可见这些量在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生活中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提到常见的量,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请看小马虎同学写的这篇日记。
(请一名同学读日记,课件出示“小马虎”的日记)
2月29日 晴
今天是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早上从睡梦中醒来已经七点钟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马上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500升的牛奶一饮而尽,又吃了200千克面包,带了2分零花钱。然后就背起了2000千克重的书包,走了300千米的路程,来到了56平方分米的教室,开始了20小时晨读。体育课上,老师带来了一只200千克重的足球,我一脚踢出10厘米,真过瘾!
(这时其余同学听着发笑)
师:你们笑什么?说一说。
生:许多单位用的不恰当,如穿衣、洗脸、刷牙不可能用20小时。
生:500L的牛奶根本喝不完。
……(发言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师:同学们观察还真是仔细,你觉得小马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
生:粗心,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
师:我们学习数学就应该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才不至于闹出这样的笑话。
【设计意图:借助与学生轻松谈话,拉近师生距离,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自己是课堂主人,主动学习。借助“小马虎的日记”情境导入,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分析小马虎在计量单位上所造成的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到学习常见的单位重要性。】
二.观察感知,自主归纳
1、计量单位的分类
师:同学们,看看小马虎的日记中用到哪些计量单位?
生:千克、小时、年、月、日、时;
师:除了这些计量单位我们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学生回答的比较散)
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放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
师: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生: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人民币单位
师:这些计量单位中有哪些常见的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归类常见的计量单位,并说出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以日记为线索,学生从日记中找到许多常见的量,用这样的形式来整理“常见的量”的知识,对知识的梳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讨论、整理六类计量单位中的常见单位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1)小组合作讨论,整理计量单位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一)时间单位。
(1)常见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进 率: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1年=365天(闰年366天)
有31日的月份是:1,3,5,7,8,10,12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平年的二月有28日。闰年的二月有29日。
师: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二)质量单位。
(1)常见单位:吨(t) 千克(kg) 克(g)
(2)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三)长度单位
(1)常见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进率: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四)面积单位。
(1)常见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进 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五)体积(容积)单位
(1)常见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升、毫升
(2)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立方厘米=1毫升
(六)人民币单位
(1)常见单位:元 、角 、分
(2)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复习,你有没有把握把小马虎日记中的错误全部改正过来?(有)谁来试一试。
生1: 2015年是平年,没有29号,应该为28号。
生2: 20小时应该改成20分钟
生3: 200升应该改成200毫升
生4: 200千克应该改成200克
生5: 2分钱应该改成2元钱
······
师:你们改正的太好了,连隐藏着这样的错误都改正过来了,老师为你们的细心点赞!希望大家都能够像他们学习。接下来老师要看看是不是每位同学都对常见的量掌握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呢。
【设计意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整理相关知识,能更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的共享资源,构建计量单位的知识网;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修正小马虎日记中常见单位量的错误中,深化对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堂练习,熟练知识
1、课件出示题目:
(1)填空
0.8吨=( )千克 0.05升=( )毫升
2350千克=( )吨 30分=( )时
435m=( )km 1.2m=( )cm
3000平方米=( )公顷 4.05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让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同学做的又对又快,并汇报答案,分享你的解题方法) 高级单位名数—→低级单位名数,乘进率
低级单位名数—→高级单位名数,除以进率。(板书)
(2)判断下面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
1900 2004 1987 1600 2011
2012 1998 1996 2000 、
(让学生们以“开火车”形式进行回答,并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2、“做游戏”掌握知识
师:大家学习了这么长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这么多的题目,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
游戏规则:选出五位同学,A同学说出一个问题,如“我的体重身高是16.5( ),B同学在规定时间说出准确单位,接着向下一同学提出问题,回答错误者淘汰出局,最终一名即冠军。
3、脑筋急转弯
游戏玩过了,我们来看两个个脑筋急转弯:(课件出示)
(1)小明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明年他才过第三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是几岁?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呢?
(2)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相比哪个重?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一些现实情境,让学生选一选、猜一猜,以及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与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学习不会觉得枯燥、泛味,而且是轻松自如;重视学法指导,注重记忆的规律性,有利于记忆的强化效果和记忆的持久保持。在学生头脑中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支撑着抽象的数学知识,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深深地烙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什么知识?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上实践,升华情感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坐好,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一分钟,让思绪离开你的身体,去感受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用到的常见的量,感受无处不在的数学。好,一分钟时间到,让思绪回到你的身体,请睁开双眼。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天才在于积累。”相信只要你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秉着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一定能在数学广袤的知识海洋中展翅翱翔!
【设计意图:由答案唯一的计算到开放的联想,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并利用这一分钟让学生充分放松,努力实现无压课堂,同时加以鼓励,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升华情感,以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复习课比较难上,一般的复习课都是先梳理知识、再练习反馈、最后总结与作业指导,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而《常见的量》一课又繁又多,他们之间有无多大联系,确实有点难上。我在设计教学中以“小马虎”的日记贯穿教学始终,以此为教学切入点,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情有味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这堂复习课主要凸现以下几个亮点:
1.制造日记中的错误,激发积极学习的欲望。教师以“小马虎”的日记,组织学生读出用错具体的数量及单位,寻找其中常见的量,纠正其错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目的是使学生感悟学习常见的单位重要性,激发学生“纠正其错误”的急切心理,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思维。
2.纠正日记中的错误,举一让学生反三。在纠错日记中,用日记中常见的单位帮助学生延伸到更多相关的单位,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资源共享,构成计量单位的知识网,更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学会自我反思,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巩固,在应用中深化,有助于记忆强化的效果和记忆的持久性。
3.拓宽续写日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尽可能多的计量单位,续写“小马虎”在超市买礼物的情景。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有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空间,从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价值,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真正体验了量与单位的实际意义,并且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下来,感到本节课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补充,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一篇数学日记”为载体,围绕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等融会贯通、循循善诱地有序、有效展开。既重视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学生在纠错改错中领悟量与单位及其关系的重要性和数学与生活结合的紧密性,激发他们热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