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目的:求生存、谋发展
影响:文化的交融 文化传播→ 文化重构→文化认同→文化交融
结论: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区域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
BC3000
BC1000
公元600
公元前后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公元1200
蒙古、突厥人的迁徙
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千纪初印欧人的迁徙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三次:13世纪开始的蒙古西征
第一部分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印欧人迁徙的路线
印欧人迁徙的影响
梯级目标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
重要概念:印欧人
印欧人
非 洲
欧 洲
亚 洲
乌拉尔山脉
《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
第六十一条:
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
第六十四条: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即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
——周一良、吴于廑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
马对游牧民族非常重要
民族的迁徙成为可能
思考:古印欧人为何要迁徙?
又为何能迁徙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他们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渔猎、游牧为生,寻找食物成了他们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他们几乎无法在原地方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
是游牧民族,为了生存。
驯化了欧洲野马,制造了轮式车——马拉战车。
印欧人迁徙示意图
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二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材料一 古印欧人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寻找食物成为了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
游牧的生活习性;食物匮乏且不固定;
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
临近小亚细亚是文明且富庶之地,对印欧人充满诱惑力
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结果: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约BC1500
印度恒河
雅利安人
约BC2000
伊朗高原
波斯人
约BC2000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约BC2000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约BC2200
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约BC1900
小亚细亚
赫梯人
印欧人:西欧→南欧→西亚→南亚
影响:①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②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图(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
赫梯帝国:
①建立:公元前17世纪
②发展概况
经济: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家胆寒。赫梯帝国时期,农牧业均较发达。以农业为主,工业除冶金之外,还有陶器制造、纺织等下工业部门。商业贸易也算繁荣
鼎盛: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③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
赫梯帝国
埃及
波斯帝国(大食),由波斯人(迁徙到伊朗高原的古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而形成)建立的君主制帝国。
前550年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帝国灭亡。
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
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再次重建,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2)波斯帝国:
①帝国建立: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大流士一世改革
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空城计、萨拉米湾海战等)
公元前449年,在塞浦路斯的萨拉米斯,希腊军队再次取得海上和陆地的战斗胜利。这标志着希腊人抗击波斯入侵的最后胜利。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战争结束。
②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温泉关战役:以300人两次击杀上万人的典故成为以少战多的经典事例。斯巴达全军覆没,但英勇的事迹也留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达罗毗荼人是指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达罗毗荼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大约2.17亿人。
古达罗毗荼人建立了哈拉帕文明,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
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
(2)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出现了马拉战车。
(3)提高了生产力,冶铁技术传播开来。
(4)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海上民族:即腓力斯丁人是居住在地中海东南沿岸的古代居巴勒斯坦=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但巴勒斯坦人与腓力斯丁人没有关联,腓力斯丁人在公元前5世纪神秘消失了。
知识拓展
第二部分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匈奴人和大月氏人迁徙的影响
日耳曼人的迁徙及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阿拉伯人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梯级目标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匈奴人迁徙的背景和影响
匈奴人: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一)迁徙概况——亚洲
1.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亚洲
民族融合: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贵霜帝国是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东汉王朝并驾齐驱的世界四大帝国之一。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一)迁徙概况——亚洲
1.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2.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国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127年~180年为其巅峰时期。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拥有人口500万左右,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丝绸之路穿过帝国,其商人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
贵霜帝国的佛教名王迦腻色伽一世
知识拓展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一)迁徙概况——欧洲
日耳曼人不断南迁
日耳曼人
现今瑞典南部境内、挪威西部境内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认为是日耳曼人的故乡,后部分向欧洲南部迁徙,于罗马帝国时期南迁至德国北部并分裂为多个部落,赶走了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广大平原上的凯尔特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多个国家,并在发展途中大力吸收、继承和发扬了源自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经验,在古罗马合法并经过改造过后的基督教,13世纪前迅速崛起。现今的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冰岛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瑞士人、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荷兰人、弗拉芒人、卢森堡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德意志人、奥地利人和瑞士人的语言为德语。
知识拓展
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随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废除了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学思之窗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说明了一个较为普遍的什么规律?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一)迁徙概况——亚洲、欧洲
8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的影响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
印度
中国
西欧
东罗马帝国(东欧)
西亚、中亚、中东、北非
时间
公元前后
3-6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迁徙民族
原有文明
文明的新发展
大月氏人
匈奴、鲜卑、羯、氐、羌
日耳曼
各部落
阿拉伯人
唐文明
汉文明
希腊、
罗马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犍陀罗艺术
雅利安人文明
进入封建社会。
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新文化
保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吸收了基督教文化。
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希腊罗马文明和西亚传统文化,使阿拉伯文化日渐繁荣。
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
贵霜帝国时期的佛像
一般认为:“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
——《世界通史教程》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的影响
总结:迁徙的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例如: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碰撞交流,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和而不同
文明因多样而精彩!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