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6-03 15: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若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观察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雾,片刻后取下,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由此你认为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
蜡烛中含有水
C.
蜡烛有含有二氧化碳
D.
蜡烛中既有水又含有二氧化碳
4.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蓄电池放电
B.
水力发电
C.
内燃机做功冲程
D.
火箭点火升空
5.对人呼出的气体进行研究的最好的方法是(
)
A.
讨论
B.
实验
C.
调查
D.
上网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B.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7.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8.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  )
A.
大于20mL  
B.
小于20mL 
C.
等于20mL 
D.
无法判断
9.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你认为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
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
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
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10.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
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
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煤燃烧发电
1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

B.
二氧化碳
C.
水和二氧化碳
D.
灰烬
12.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

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D.
中上部
13.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木柴劈成块
B.
西瓜榨成汁
C.
残雪化成水
D.
高粱酿成酒
14.如图,一只小猫安详地坐在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制作平板的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
透气
B.
导电
C.
绝热
D.
透水
15.化学实验室使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图中适合贴在实验室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是(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情景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确定下列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并说明理由。
(1)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发生了_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发生了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粮食酿白酒,发生了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烷”俗称天然气,它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天然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热量,是现代社会较普及的清洁能源。
根据以上短文,可归纳出"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石蜡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若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再加热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首先在试管中加入2~3
mL液体,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回原处,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所以答案应选C。
2.【答案】D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取用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故A、B、C的操作方法均不正确;所以答案应选D。
3.【答案】A
【解析】在蜡烛的燃烧实验中,观察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迅速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说明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A选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判断是否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实质还是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要抓住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
水力发电是由于水的流动发电,无化学变化发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
内燃机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火箭升空需要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燃料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人们研究物质的最好的方法是实验。
6.【答案】B
【解析】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A错;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悬空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C错;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应该倒放,故D错。上图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的操作是规范的,所以答案应选B。
7.【答案】B
【解析】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很明显是设计实验,故选B。
8.【答案】B
【解析】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会导致读数偏大,则实际液体体积应为小于所以答案应选B。
9.【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电熨斗通电放出的热量,是电能转化为热能问题,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属于电能向光能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问题,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燃起篝火烘烤食物,是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烧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煤燃烧发电时,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将烧杯正放,倒入澄清石灰水并震荡,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2.【答案】A
【解析】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外焰。所以答案应选A。
13.【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木柴劈成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西瓜榨成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残雪化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高粱酿成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4.【答案】C
【解析】该题中利用高分子材料聚硅氧烷制成的隔热板,使这只小猫受到保护,能安详地坐在该板上。这种材料是一种透明橡胶,具有隔绝强热功能,属于物理性质。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查了高分子材料的具体应用。正确分析题中信息是关键。
15.【答案】C
【解析】浓酸、浓碱大多具有腐蚀性,应选用带腐蚀性标示的图标。故答案应选C。
16.【答案】(1)化学变化
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产生了新物质;
(2)物理变化
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3)
化学变化
用粮食酿白酒产生了新物质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用粮食酿白酒,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17.【答案】(1)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甲烷能燃烧
【解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所以甲烷能燃烧就是甲烷的化学性质,注意,只回答甲烷燃烧是错误的。
18.【答案】(1)小
(2)a
(3)水
二氧化碳
【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因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可以看到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水,而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9.【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