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3 21:5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明朝那些事儿》是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的一部“小说式”历史书,以下内容在书中必须提到的是(?
?

A.
960年开封
B.
1227年兴庆
C.
1279年大都
D.
1368年应天府
史书记载:明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这说明“燕”地(?
?

A.
商品经济活跃
B.
农业生产发展
C.
手工业发达
D.
百姓富裕
2016年1月7日《舌尖上的中国》首现大银幕,带领大家享受了一场视觉上的美食盛宴。观看电影时许多观众喜欢一边品尝爆米花一边观赏电影,你知道爆米花的原材料“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吗(???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的大臣和皇帝讲话时是坐着的,宋朝的大臣和皇帝讲话时是站着的,明清的大臣和皇帝讲话时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完善政治制度
B.
相权不断削弱
C.
加强思想控制
D.
皇权不断强化
郭裴《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A.
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
B.
“岳家军”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C.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
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歼灭倭寇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
抗倭是当地居民的共同要求
B.
戚家军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C.
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D.
农民起义抗倭反明
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相似的地方是(  )
A.
抗击金军
B.
肃清倭寇
C.
抵抗蒙古
D.
纪律严明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据此可知,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民族关系的和谐
B.
社会的急剧转型
C.
西方科技的传入
D.
国家力量的支持
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B.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医药学著作
C.
是一部科学巨作
D.
问世以来,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它是“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它足可与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它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水经注》
C.
《齐民要术》
D.
《天工开物》
灾荒是农业社会的重大威胁,尤其是在明代后期,广大人民深受其害。这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其系统地论述了荒政,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了解相关方案及解决智慧,
我们可以参考(?
?

A.
《水经注》
B.
《齐民要术》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是在(?
?

A.
秦汉时期
B.
两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
都江堰
B.
隋大运河
C.
明长城
D.
北京故宫
“1644年”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一年。以下事件发生在这一年的有(?
?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明朝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A.
B.
C.
D.
下列选项中使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一项是(?
?

A.
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最为迅速
B.
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C.
军纪严明
D.
起义军作战勇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这个王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B.
前身是阿骨打建立的金
C.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D.
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历朝历代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
?

文成公主入藏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设立驻藏大臣???????
???????设置台湾府
A.
B.
C.
D.
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
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清朝时中国人口出现了极为壮观的一次膨胀:连续突破2亿、3亿和4亿大关,至咸丰元年(1851年)已攀升到4.3亿之多。清朝前期人口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B.
政治清明,法制健全
C.
国家倡导,政府鼓励
D.
外患严重,国防需要
清朝前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较大的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

晋商??徽商??微商??齐商
A.
B.
C.
D.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时期的在位皇帝是(?
?

A.
顺治
B.
康熙
C.
雍正
D.
乾隆
据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允许河南地区“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
免其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明确规定四川地区“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这些记载体现了清朝前期推行的哪项政策(?
?

A.
大力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B.
抑制商帮活动
C.
鼓励垦荒
D.
限制人口增长
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此论断评价的是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
?

A.
实行闭关政策
B.
禁止对外贸易
C.
加强思想控制
D.
拒绝西方殖民
如图中所示的剧种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全。该剧种形成于(  )
A.
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清代,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某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多愁善感为世人熟知,
一幅“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画面,更是预示着这部小说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红楼梦》
D.
《西游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
?
?
?材料一
(1)图1中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
(2)图2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
明成祖时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
?
?
?材料二
(3)观察示意图,请在处添上适当的内容说明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
?
?
?材料三?
在中国有过这样一种考试,这就是后期以经义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对人文经典知识的把握及表达的能力确实是最难客观化的,
而中国人却把这种把握及表达人文知识的能力测验实现为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并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八股也许力难胜任出最好的文学、出最好的思想或者救国救民的重任,
但至少它履行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无论如何,有它也许终胜于一个贫寒子弟要想上升,完全无路可入、无门可敲,或者只有一些鼠隙犬洞的情况。
(4)材料三中的八股取士开始于何时?“经义”指的是哪些考试范围?结合材料说一说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
?
?
?史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
?
?
?史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
?
?
?史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1)史料一中戚继光为实现“海波平”作出了什么努力?
(2)史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清政府在1684年设置管辖台湾的机构,隶属哪个省?
(3)史料三中“罗刹”最终与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
(4)史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阅读材料一,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并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材料二?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分析材料二,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对边照地区的管辖
设置④
______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东南地区
设置①
______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西北地区
北庭都元帅府等
加强对②
______
的管辖
西南地区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由③
______
直接统辖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完成以上表格。
材料二: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核心的皇帝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但国家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若干变化。
材料一?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
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
材料二?隋朝调整了中央机构
,设立三省六部,唐朝得以进一步完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统六部,每部下有四属司,共二十四司。六部二十四司负责处理各类具体行政事务。各部门政令的贯彻与执行都要秉承皇帝的旨意。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太祖即吴王位,
其年十二月设拱卫司,领校尉,隶都督府。洪武二年,改亲军都尉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十五年,
罢府及司,
置锦衣卫。
——《明史》
材料四??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1)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上始称皇帝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他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设立并进一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3)隋唐时期,
在官员选拔制度上创立的制度及其创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该制度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变化?有何消极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统治者为强化君主专制而采取的特有措施。
(5)材料四中的军机处是哪位皇帝设置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6)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皇权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历史上的重要年份。1368年,朱元璋称帝,
建立明朝,
定都应天府。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活跃,
材料中的“燕”地即北京,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因此出现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1、明代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代不断推广种植。2、棉花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清代南京后来居上。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4、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由此可知,玉米是明朝时候传入我国的,故选D。
4.【答案】D
【解析】
D.根据题干可知,唐朝的大臣和皇帝讲话时是坐着的,宋朝的大臣和皇帝讲话时是站着的,明清的大臣和皇帝讲话时是跪着的。题干中的信息说明大臣地位下降,君权加强,反映的趋势和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B.相权不断削弱,符合史实,但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君权的强化,故排除B。
AC.这两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C。故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C项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据“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可知,这一史实说明抗倭是当地居民的共同要求。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故选:A。
7.【答案】D
【解析】
D.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故D正确。
AB.“岳家军”抗击金军,“戚家军”肃清了倭寇。故AB错误。
C.“戚家军”“岳家军”都没有抵抗蒙古。故C错误。故选D。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本草纲目》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依据题干信息“《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可以成就大的工程,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急剧转型、西方科技的传入,故A、B、C不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地位和影响。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不是一部科学巨作。
10.【答案】D
【解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
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D。
11.【答案】C
【解析】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故我们可以参考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城的内容。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朝的政治中心。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长城。据材料“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明长城。A、B属于水利工程;D项处于北京城。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朝灭亡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这一年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
明朝灭亡。符合题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是在1616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是在1635年。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得到农民拥护的原因。对于农民来说,能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免除更多的赋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正迎合了广大农民的这种心理,故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建立。依据所学可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1636年改国号为清,
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与阿骨打建立的金无关,
B项表述错误。故选B。
17.【答案】D
【解析】清朝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依据所学可知,上述史实都属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政治、文化、外交等信息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至咸丰元年(1851年)已攀升到4.3亿之多。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
可排除。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商帮的出现。清朝时期著名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所以D项符合题意;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
经过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较为缓慢,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雍正时期,人口也在增长,但仍未发展到3亿,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22.【答案】C
【解析】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允许河南地区'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明确规定四川地区'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记载体现了清朝前期推行的鼓励垦荒的政策。
23.【答案】A
【解析】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4.【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的图中所示的剧种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全,它是京剧。该剧种形成于清朝。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班一时誉满京城。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出现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故选:D。
25.【答案】C
【解析】《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个性特征,因此,这部小说是《红楼梦》。
26.【答案】?
(1)1368年,
应天府。
(2)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东厂。
(3)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4)明朝。“四书”“五经”。利:使考试更规范、更公平,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能够参政;
弊: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7.【答案】(1)抗击倭寇,
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2)荷兰;澎湖巡检司;福建省。
(3)《尼布楚条约》。
(4)维护了国家主权,
都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28.【答案】(1)倡导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事例: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宋真宗时,
宋辽发生战争;
“澶渊之盟”后,
宋辽边境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3)方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镇压少数民族叛乱。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
29.【答案】(1)①澎湖巡检司;②西域;③宣政院;④伊犁将军。
(2)新发展:强化边疆治理研究,海防与塞防同时受到高度重视,边疆治理政策趋向统一;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30.【答案】?(1)嬴政。郡县制。
(2)三省六部制。
(3)科举制;
隋炀帝设进士科。发展为八股取士。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明太祖设锦衣卫;
明成祖设东厂。
(5)雍正帝。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至高无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