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溜
索
新知导入
CONTENTS
目录
01
03
02
04
拓展延伸
新知解读
课堂小结
新知导入
01
情境导入
鲁迅
溜索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情境导入
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情境导入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1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1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1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云南怒江大峡谷,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
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新知解读
02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顷刻(
)
盘桓
( )
绞( )
腮( )
千钧( )之力
战战兢兢( )
qǐng
huán
jiǎo
sāi
jūn
jīng
预习检测
2.识记词语
睹:
腮:
绞:
跺:
盘桓:
顷刻:
千钧之力:
战战兢兢:
看见。
两颊的下半部。
把两股以上条状物扭到一起。
用力踏地。
逗留;徘徊。
极短的时间。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用来形容力量之大。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和??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
??
??、????
???、????
??和
?????
??四部分。(之前可以有序幕,之后可以有尾声。)
人物
结局
高潮
发展
开端
情节
环境
预习检测
3.文体知识
梳理情节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驼队
我
领队
过怒江
溜索
①开端(1~9段):
②发展(10~17段):
③高潮(18~22段):
④结局(23~26段):
梳理情节
情节
“我”和驼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驼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人物分析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2.马帮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⑴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写出了他面对怒江时的状态,“笑一笑”则是体现了他的神态。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人物分析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敲一敲”这一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体现首领在众人溜索前的检查,体现了他的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
人物分析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明确:观察到“我”的害怕,首领用语言来安慰“我”。体现了他的细心和关爱他人。
人物分析
(3)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人物分析
课堂小结
03
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写出了作者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和赞颂,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气定神闲的姿态。
拓展延伸
04
1
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思维导图。
2
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3
熟读课文,勾画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开端:抵达怒江,准备溜索
发展:首领指挥,决定溜索
高潮:溜索过程,惊险无比
结局:顺利完成,再次上路
溜
索
从容
镇静
勇敢
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