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4 06: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是(  )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顽固派 D. 革命派
2. 1861年,曾国藩兴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写道:“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根据日记内容分析可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 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B. 发展民族资本,以富民众
C. 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 兴办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3. 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 创办京师同文馆 D. 创办轮船招商局
4. 下图反映的史实(  )
A.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使我国彻底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 增强了国防实力,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D. 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5. 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  )
A. 两次鸦片战争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B. 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 洋务派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
D.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 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闻长班说:今科覆试举人,只是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来得多,其余未来者甚多,盖因……水路不通,东南诸省不能来。”造成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
A. 英国侵略者 B. 俄国侵略者
C. 日本侵略者 D. 八国联军
7.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8.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10.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轶事。这说明(  )
A. 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 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 维新派缺乏经验
D. 顽固派反对变法
11. 1900年5月,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材料中“已无法控制”的形势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C. 八国联军的侵略
D.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2. 从三元里民众的抗英斗争、中国官兵抗击日军侵略的黄海海战,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都是中国人民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英勇体现。从这些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中所体现的中国人民的精神是(  )
A.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 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
C. 艰苦奋斗的精神
D.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3.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后,绘制了一幅以慈禧太后为主角的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 清政府坚定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
14.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15. 以下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三张图片所反映的主题是(  )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A. 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近代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
C.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D. 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16题8分,17题12分,18题10分,共3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
【注释】①狎:轻慢,轻侮;拥挤。②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③亟亟:急迫。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2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性。(2分)
(3)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史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 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源。
材料三 维新变法运动虽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不断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变法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4分)
18. 探究问题。
材料一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和向中国扩张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派代表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
——摘编自刘宗绪著《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中国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没有触及社会制度,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还加强军备建设,建立了新式陆海军,而中国除了北洋海军较为现代,陆军仍旧是湘淮军,没有建立起新式陆军。
日本发动这场侵朝、侵华战争,做了几代人的准备,包括政治准备、经济准备、军事准备、社会动员和外交准备,设计了多种实施方案。
战争一开,清政府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朝廷难以形成对日作战的领导核心。李鸿章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身份处在应战的指导地位,但应对谋略、调兵遣将,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清政府把国家安全寄托在列强调停上,没有做战争准备,没有坚定的战斗意志。历史事实证明,在战争的每一步进展上,李鸿章都把战争的前景寄望于列强调停。调停没有把中国带进和局,而是把中国导向失败。
(1)材料一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结合学所知识,指出其依据是什么。(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诸多原因。(提示:需答对4个原因)(8分)
答案
一、1. A 2. A 3. D 4. C 5. D 6. C 
7. C 8. C 9. C 10. C 11. B 12. B 13. C
14. A  :据材料中“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甲午年”“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由没有国家概念,到国家意识增强。故选A。
15. A :题干中的三个条约,分别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一步步加深。所以,这三张图片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二、16. (1)外国器利兵强,远胜于中国。
(2)理解: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进步:康有为主张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7. (1)“祖宗之法”:封建专制制度。努力:公车上书;创办报刊;提出和宣传变法理论;组织学会;实施百日维新。
(2)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康有为所受的教育和经历。
(3)维新时期的学堂、学会,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改革人才及智力的摇篮;维新时期的一些思想文化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萌芽。
18.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使中国遭受沉重的战争负担,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政治制度落后;军事制度落后;没有形成对日作战领导核心;寄希望于调停,战争准备不充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