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过秦论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过秦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3 11: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过秦论
阅读体验
学习目的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汉语特殊句式;
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文学魅力。
预习检测
1.下列各组词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篱(pān) 亡矢遗镞(cù)
B.锋镝(dí) 辅佐(zuǒ) 氓隶(ménɡ) 一夫作难(nàn)
C.囊括(láng) 连衡(héng) 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è)
D.盟约(méng) 肥饶(ráo) 猗顿(qí) 俯首系颈(jīng)
1 。答案:B (A项 “藩”的读音为“fān”;C项 “囊”的读音为“náng”, “絜”的读音为“xié”;D项 “猗”的读音为“yī”, “颈”的读音为“jǐng”。)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并吞八方 内立法度 揭杆为旗 宰割天下
B.不测之源 斩木为兵 百越之地 山东毫俊
C.区区之地 万乘之势 六合为家 分裂山河
D.金成千里 百家之言 比权量力 成败异变
2 .答案:C(A并吞八荒,揭竿为旗 B不测之渊,山东豪俊 D金城千里)
3.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合从缔交 ②流血漂橹 ③孝公既没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蹑足行伍之间 ⑦天下云集响应 ⑧百有余年矣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锄耰棘矜
A.①③⑤⑧ 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 D.⑥⑦⑧⑩
3.答案:A(①从——纵,③没——殁,⑤倔——崛,⑧有——又,其余句子中都没有通假字。)
4.《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4.答案:贾谊 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
评价表一
题 目 1 2 3 4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过程学习
要点解析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合从缔交(从通“纵”)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一词多义】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利用)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缝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压制、控制)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逃跑、逃脱)
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死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量词,次、回)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
【词类活用】
包举宇内(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一样)
席卷天下(席,名词作状语,像用席子……一样)
囊括四海之意(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使动用法,使……斗)
南取汉中(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以愚黔首(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拜)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瓮作,用绳子系)
【文言虚词】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介词,把)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介词,用来)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介词,凭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目的连词,来)
【古今异义】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奋六世之余烈(古义:功业。今义:猛烈)
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以,来;致,招纳。今义:连词,表结果)
才能不及中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公证人)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
为天下笑
【省略句】
以(之)为桂林、象郡
二、艺术特色
1.对比反衬,事理昭然
本文在说理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既有“九国之师”与秦的对比,又有秦与陈涉之众的对比,也还含有“九国之师”与陈涉的对比,当然也还有秦自身前后的对比。这里有一点应该明白,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对比,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铺排夸饰,笔力雄浑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虽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夸饰,层层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宏图,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语,其实“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吞并”之义,“宇内”“四海”“八荒”也都指“天下”。整个四句的意思以一语便可概括:“有吞并天下之野心”。而文章通过夸饰铺张,则增强了语势,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这就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二世一旦而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中间写九国合纵缔约、会盟弱秦时,作者竭力铺陈渲染了四君子及九国的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
再如,文章在写秦与六国之师交锋的情况时道:“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用短句排出,短促而节奏明快,读来语气似乎是越来越强,突出了秦之强盛。“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则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秦统一天下已是势不可挡。
还有,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则以“振长策”“吞二周”“履至尊”“执敲扑”等语构成一组排比,极力塑造出了一位“威振四海”、君临天下的封建暴君的形象。
另外,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很有气势。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地方又是骈散结合,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可谓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典型题例
1.填空
(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 (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 (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 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
答案: 1.(1)孟尝君 田 文 平原君 赵 胜 春申君 黄 歇 信陵君 魏 无忌
(2)函谷关 崤山 黄河 越 桂 浙 闽 粤 百粤
(3)秦 民 奴隶 天子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流血漂橹              橹:盾牌。
B.内立法度,务耕织 务:致力于。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隳名城,杀豪杰 城:城池。
答案: 2 . D (“城”意指“城墙”。)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奋六世之余烈 以致天下之士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答案:3. B( A项中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趁着。B项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中前者是吝惜;后者是爱惜。D项中前者是迎击;后者是延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 内立法度,务耕织
答案:4 . D (A项中“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B项中“以为”古义: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之”,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能力训练
一.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课标第一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A.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属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答案:1. A ( 这些人)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答案:2. D (①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坚决;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败北,败北的士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答案:3. D (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囊”,像袋子一样(去装);“内”,在内部,在国内;“东”,向东。与例句“席”用法相同。D项“争”,名词作状语,译为“争着”。)
4.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答案:4. C (C项无财物方面) Xkb1.com
评价表二
题 目 1 2 3 4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二.能力成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
岁余,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钱欲输其家财半助边。”乃赐式外徭四百人。式以尽复与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为长者,故尊显以风(讽)百姓。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弟壮,式脱身出 B.田宅财物尽与弟 C.愿输家财半助边 D.明年,贫民大徙
答案:1. D (D项中“明年”古指次年,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田畜为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使者以闻 忽闻门外虫鸣
C. 卜式,河南人也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会浑邪等降 会其怒,不敢献
答案:2. B (A项中都译作“事业”。B项中前者是“使皇上听见”,后者是“听见”。C项中的意思都是“黄河”。D项中译作“适逢”。)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卜式爱国爱民行为的一组是( )
①田宅财物尽与弟 ②愿输家财半助边 ③邑人贫者贷之 ④式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⑤乃赐式外徭四百人。式以尽复与官 ⑥上于是以式为长者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答案:3. C (①是说其不爱财物;⑥是其“爱国爱民行为”的结果。)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卜式靠从事田畜致富,屡助亲弟。
B.卜式愿输家财之半助边,不为官,不言事。
C.卜式仗义疏财,曾为丞相所曲解。
D.卜式的尊显使百姓得以感化。新课标第一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答案:4. D (D项中应为“天子使卜式尊显来感化百姓”。)
参考译文: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当初,父母去世后,留下)有一个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长大成人,就与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百余只羊,其余田地、房屋等全都留给弟弟。从此卜式入山牧羊,经过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买了田地宅舍。他的弟弟却家业尽破,卜式好几次再分给他一些。
当时汉正在多次派遣将领还击匈奴,卜式上书朝廷,愿意捐献他家一半财产资助边防。皇上派遣使者问卜式:“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对天子说?”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邑人有困顿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怎会受人冤屈!没有要对天子说的话。”使者说:“那么,你捐了这么多家产,究竟为了何事?”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了法纪,愿陛下不要再去理会他。”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
过了一年多,正好浑邪等投降。朝廷耗费甚多,仓库虚空。第二年,贫民大量迁移,都仰望朝廷能救济他们,但朝廷没有力量全部负担起来。卜式拿出钱二十万给河南太守,作为被迁百姓的花费。河南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籍账,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子,尚能记得,说:“这就是原先想要捐献他家一半财产资助边防的人。”于是赏赐卜式四百名在外劳役的人。卜式又将他们都交给官府。当时富豪的人都争着隐藏财产,惟有卜式热衷于输资帮助官府。皇上认为卜式的确是位有德的人,特意使卜式得到尊贵显赫,用这些来劝告百姓。
评价表三
题 目 1 2 3 4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学海探究
相关链接
透过《过秦论》解析贾谊人生
二十二岁前的贾谊,生活在一番风平浪静中。西汉初年,一切从刚刚结束的战争废墟中重建,方兴未艾的封建经济复苏,给了贾谊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腹有诗书气自华,倘若再能得遇贵人扶持,自然是平步青云,在这一点上贾谊是幸运的。较之后世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以及更多才华被淹没的才人骚客,贾谊早早就享受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功。感谢独具一双慧眼的河南守吴廷尉老先生,是他把一颗璀璨的新星推向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也是因为他的推崇,文采斐然的贾谊才得以将后世的政论体散文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 少年倜傥廊庙才,斗志未酬事堪哀。”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颠峰时,贾生自己也没有想到,飞黄腾达的身后却是无尽的辛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也会妒忌英才的,何况风起云涌的政治旋涡里,他怎么不去考虑一下自己的后路呢?
贾生投至吴公门下,命运已完全交给了吴公,期待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天遂人愿,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上了皇位,开始扶持培养自己的势力时,把目光投向了政绩卓著的河南守吴公,于是征召吴公为廷尉。翌年,期待中的贾谊又一次接到了他政治生涯上的橄榄枝,在老师吴廷尉的力荐下,得以征召入朝,立为博士。是年贾生22岁,如此年轻就能跻身西汉最高政治集团中,不可谓年轻有为,成为一时之美谈。然而,乘坐了直升飞机上升的贾谊终究会有一个终结的,上的如果不正常,那摔的就会更惨痛。转折点就是汉文帝将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欲将他升擢为公卿,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了,“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当然知道江山不能因为有贾谊一个人就可高枕无忧,不能因为他而舍弃更多的人,于是开始有意疏远他,贾谊不得不满腹惆怅别离京城,去做他的长沙王太傅。
贾谊做《过秦论》一文,千古传诵。鉴古及今,殊料贾谊之人生轨迹,与秦竟有颇多相似。贾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几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时刻时,他的攻略取得成功,功高位显时当驻守也,然贾生不知攻守之势异也,依旧勇往直前,大刀阔斧闹改革,却忽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最终非但政见未必采纳,还得罪了不少官僚与王族阶层。落得个英年早逝的可悲结局,后世为之扼腕叹息。
的确是这样的,深谙历史却不懂世事,无怪反对他的人称他为“年少初学”,当初还未进仕之时,凭借惊世骇俗的才华,满腔热忱的爱国热情,自然会有人去赏识提拔的,自然会达到理想中的地位和权势。但重要的是适时而止,正如秦一样,统一六国是分水岭,统一后策略应当改变。贾谊被立为博士之时,也是一个分水岭,更应该稍稍收一点锋芒了,身后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看,露出的是妒忌仇恨的光芒,怎么就没有发现呢?且不说别人,单是一手提拔了他的吴廷尉,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学生盖过他的光芒,心里估计也不是十分舒服。怪道贾谊失意走长沙,渡湘水做赋吊屈原时;有不祥之鸟飞入房间,感慨 “野鸟入室,主人将去”时,再也没有见到吴廷尉的影子。老师也因为贾谊的才华出众而躲避三舍了,又有谁能救得了他呢。
“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纵是做了长沙王太傅,贾谊还是贾谊,至少也是地位显赫,实现抱负的大门没有完全关闭,偏偏贾谊自此一蹶不振,湘水之畔怨天尤人,感叹自己做太傅后便是“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难道非得伴君左右,治国平天下才是物尽其用吗?照着这样一个理论,我们这些整天穿梭于教室、宿舍、食堂的孩子王们又算得了什么?不如贾谊笔下的驴了不是?悲夫,职务的高低不能说明奉献的大小,贾谊,原谅对你的不敬吧,说你有些好高骛远不要生气啊。也正是缘于这个心态未能及时调整,所以他不堪巨大的精神压力。有一天学生梁王刘胜从马上摔下致死后,贾谊认为自己未尽到当老师的责任,通宵达旦余哭泣一年,最终在三十三风华正茂的年岁里死去。“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哭得死去活来的贾生,莫非你在哭自己,莫非你万念俱毁,有意自戕?不值啊!
一颗璀璨的星星划过天际,坠入历史的长河,留下的却是更多的思考给二千多年后的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士大夫追求的进取途径。身且不保,纵有满腔热血五车学识,也只能带进坟墓,留千古遗恨于斗转星移间。悲夫!“其论甚美,通达国体”的贾谊,聪明才智未能发挥十之一二,甚可悼痛也!
学有余力
古人探讨秦之兴亡的诗文很多,你是否也感兴趣?请于课后把这些诗文搜集整理一下,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写一篇短文和同学交流,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