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师说
阅读体验
学习目的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
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 等。
1 。答案:散文 议论文 先叙后议 夹叙夹议 《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
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几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 答案:韩愈 退之 韩昌黎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古之学者必有师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襄(xiānɡ) 嗟乎(jiē) 或不焉(bū)
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C.聃(dān) 谄媚( xiàn) 经传(chuán)
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
3. 答案:B (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遗留。
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一类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4.答案:A (A项中“贻”应是“赠送”的意思。)
评价表一
题 目 1 2 3 4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过程学习
要点解析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动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无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 无论,连词)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文言虚词】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择师而教之(代词,代“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古今异义辨析】
古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地方。)
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作连词,是一个词)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
不拘于时
倒装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艺术特色
1.冲飚激浪,气势雄壮
韩愈古人,素以“猖狂恣睢”、“雄奇万变”、“奇偶交错”、“气势腾跃”著称。这种风貌的产生,当然有多种因素,但其中应以他“善用古”最为重要。正因他“善用古”才能做到既“复古”,又“变古”;既使其文“无所不包”,又使其文“无所不归”,达到一种“前无古人”的境界,养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故前人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师说》的语言,就具有如此风采,这与作者运用大量排偶句、感叹句、对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有关。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师说》的雄壮气势,使它产生了更大的雄辩力!
《师说》为感时而作。当时学风不正,师道不存,作者感慨万千,故其文多用感叹句。特别是“轻重相形”的地方,作者每次“相形”之余,都要感叹时人之愚。这些感叹色彩颇浓的句子,亦错综变化,毫不凝滞。“圣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这纯是感叹语气。作者在《师说》之中,为了增强肯定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还用了反问句。这类句式,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句,为最有代表性。
韩愈的《师说》虽有其特定内涵,但如抽去它的具体内容,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那么,它对人们的启迪价值将是永恒的。它不愧是一篇古代重要的教育论著。
结构严谨,正反对比
宋代学者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写道:“(《师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 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 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 ”黄震用了“轻重相形”四个字,精妙至极!孰为“轻重” 何谓“相形” 圣、身、士大夫为“重”,愚、子、巫乐、百工为“轻”。“相形”就是对比。以轻衬重,轻重对比,从而说明重者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只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
典型题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⑦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④⑦⑧
答案:1 。A (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所以:现代汉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这里意为“用来……”。从而:今用作上文是原因方式等,下文表结果目的连词;古:“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是连词,并且。所谓:意为“所说的”,古今相同。众人:今指很多的人,古指一般的人。先后:指先后的顺序,古今相同。小学:今指小学生学习的学校,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不必:今义是不需要,古义是不一定。)
2. 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www.xkb1.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D.沛公今欲何至(《鸿门宴》)
答案:2. B (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B项,“利”和“强”是形容词充当定语,其中心语分别是“爪牙”“筋骨”,这句话中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充当动词“有”的前置宾语。D项,疑问代词“何”是动词“至”的前置宾语。)
3. 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君子不齿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③/②⑦/④⑥/⑤
C.①⑤/③⑦/②/④⑥ D.①⑤/②⑦/③/④⑥
答案:3. A (①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②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可耻。③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⑦师: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能力训练
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Xkb1.com
1.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答案:1.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2.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答案:2. .C (① 疑惑,名词 ② 困惑,动词
③之所以,……的原因 ④用来……的,……的凭借)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答案:3. A (A.判断句 B.宾语前置C.被动句 状语后置 D.无特殊句式)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答案:4.B (只是“小学”而已 说法错误)
评价表二
题 目 1 2 3 4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二.能力成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
1.对下面加点的两组虚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② 我则行之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B.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也相同。
D.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也不同。
答案: 1.D (① 则,就,使 ② 偏,就,副词 ③在 ④被)
2.文中下列四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庭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
B.“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
答案:2. B (大丈夫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道今,赞扬大丈夫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3.对文中的“大丈夫”“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
答案:3.B
4.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
B. 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没有生活规律,自由自在,不闻世事。
C. 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
D. 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答案:4.D (本文巧妙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评价表三
题 目 1 2 3 4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学海探究
相关链接
韩愈名字的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本,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常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 个字:退之,作为了自己的字。
学有余力
韩愈面对当时“耻学于师”的恶习,能“不顾流俗,犯笑侮,招收后学”“抗颜而为师”。不仅如此,韩愈在这篇文章中还对择师的标准以及师生关系进行了独到的阐述,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韩愈在文中也提出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观点。韩愈在文中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所持的态度,历来争论不休,你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呢?
提示:文中的这句话,几十年来人们对它的解读存在分歧。一种认为韩愈骨子里轻视甚至鄙视下层劳动人民,有阶级偏见,因而认为他思想上有局限性。另一种认为韩愈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也应高一些,但由于耻学于师,才出现这种怪现象。文章的重点是批评士大夫,他们瞧不起百工之人,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