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目录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王安石变法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陈桥驿兵变后成立的政权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宋太祖
北宋建立的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国号:宋,史称北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形势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2.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合作探究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军事
政治
经济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宰相赵普
包拯曾任知州
政治
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这些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通判的作用是分知州的权力,防止知州职权过重。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在中央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削弱宰相的权力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作用: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代文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
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掌兵弊端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
发展文教事业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宋人科举考试图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宋朝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
知识延展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活动探究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
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动通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体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三、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投法
征收投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限制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
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賦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
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野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王安石变法
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物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课堂小结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统一南方和中原
中央集权的强化
防止武将专权
分权制衡文官
重文轻武政策
内容
评价
板书设计
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谢
谢
观
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培样学生阅读细节材料总结归纳的史料实证精神。
2.通过图片、视频、史料等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
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描施。
【难点】
对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目录导入:
目录: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王安石变法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问题;陈桥驿兵变后成立的政权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北宋建立的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国号:宋,史称北宋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2.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合作探究: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军事
政治
经济)
军事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学视频:宋太祖加强军权措施
政治
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经济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这些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材料:《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通判的作用是分知州的权力,防止知州职权过重。
作用: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宋太祖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模块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掌兵弊端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
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问题: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知识延展——科举制
活动探究
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
模块二、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动通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体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物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