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老人与海

文档属性

名称 3 老人与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3 11: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老人与海
阅读体验
学习目的
1.理解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的真正内涵,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打不垮的精神。
2.学会从情节和人物内心独白两个角度去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深入解读作品,体会作品和作家的密切关系。
预习检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鲭鲨(qīng) 倾斜(qīng) 攮到(nǎng ) 血腥(xuè)
B. 吞噬(nìè) 篡紧(cuàn) 一挣(zhèng) 掌舵(duò)
C. 榫头(sǔn) 海滨(bīng) 桅杆(wéi) 堤坡 (dī)
D. 两颚(è) 蹂躏(lìng) 白浪滔天(tāo) 祷告 (dǎo)
2. 下列各组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苍皇 晴朗温和 狠毒无比 残缺不全
B.踪迹 波涛汹涌 奋不顾身 慢不经心
C.精采 倒霉透顶 蜂拥而至 胡思乱想
D.理睬 目瞪口呆 遍体鳞伤 凶残嗜杀
3.海明威,______国小说家。早期长篇小说《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30、40年代,他在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中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塑造了以______为代表的 “硬汉形象”由于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______奖。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答案:1.A (B. 吞噬shì 攥紧zuàn C. 海滨bīn D.蹂躏lìn )
2. D (A.苍-仓; B.慢-漫; C.采-彩)
3. 美国 《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 桑地亚哥 诺贝尔文学奖
评价表一
题 目 1 2 3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过程学习
要点解析
1.“ 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以及大海这一环境的象征意义
故事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在海上捕鱼, 84天还没有捕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大家都说他运气不好,不吉利;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激情,第85天,他决定去渔夫们从未去过的深海去打鱼,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气,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它再次向人们证实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的卓越的功绩和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它的内容很简单,海明威选用了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结构和简单的句间逻辑关系,显示出一种朴素的尊严。
海明威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在创作上,他最钟爱的主题是战争、死亡、男子汉气概和爱情。这也是他一生生命的主旋律。特别是“死亡”和“男子汉气概”,贯穿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再加上简洁有力,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语言,使他的创作在欧美文坛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在美国引起“一场文学革命”。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就在于他在《老人与海》中,通过这一硬汉形象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
大海在小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桑地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独自在海上的日子,桑地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最终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些成群结队而来的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
2. 朴素而深刻的内心独白
桑地亚哥是孤身一人在海上捕鱼的,作者主要通过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作品描写的内心独白分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如在同马林鱼决战的时刻,桑地亚哥在心里命令自己的各部分器官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拽吧,手啊,我想。站稳啦,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决不要昏过去。这一次我会把它拽过来的。”这段无声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坚韧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老渔夫还常常喜欢自言自语,时而对鱼说话,时而对鸟说话,实在没有说话对象时,就自己对自己大声嚷嚷。这种有声的内心独白,更体现了老人的孤独。。而“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段自白,则是桑地亚哥 “硬汉子”精神的自我流露,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3. “电报式风格”
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是“电报式风格”,表现在以下方面:
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典型题例
1. 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__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尽管那些鱼游得那么快,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现在已经天黑,__天边还没有红光,__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只是扯得紧紧的帆,他觉得大概他已经死了。
A.消逝 以致 可是/也 B.消失 以致 因为/所以
C.消失 以至 可是/也 D.消逝 以至 可是/而且
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
B.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C.我已经上了年岁,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D.“啊,”他说,“我照旧是个老头儿。不过我不是赤手空拳罢了”。
答案:1C.(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包含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如“岁月消逝”。“消失”在变化中历时较短,而“消逝”变化时间可长可短。形容时间、声音、云雾、霞光等失去,要用“消逝”。①句结合语境,应该选“消失”。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也说“以至于”。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显然,②句选“以至”。③句前面表示转折关系,后面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所以选用“可是/也”)
2.B.(A,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所以问号运用不当,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第二个为句号。B句中“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是并列的谓语,应该用逗号隔开,而不应该用顿号。D句最后的句号应该在引号的里面)
能力训练
基础训练
阅读《老人与海》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窜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和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的时候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的时候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脑袋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人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着铜味,又甜。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儿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1.选段对老人(桑提亚哥)的描写,主要采用了__描写和__描写的手法。
2.选段最后一句“吃吧,星鲨。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了老头儿怎样的内心世界?
3.在与鲨鱼搏斗后,老人自己认为“他终于给打败了”,你是怎么看待的?
4.作者笔下的老头儿是一位怎样的典型形象?选段中描写老头儿与鲨鱼搏斗时,产生过“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等心理,这样描写是否削弱了对老头儿形象的塑造?
答案:
1.动作,心理
2.蔑视对手,不甘失败
3.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但是,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胜利者,不仅仅因为他杀死了许多条鲨鱼,更主要的是从他的搏斗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他那高傲、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子形象。
4.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评价表二
题 目 1 2 3 4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二、能力成长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www.xkb1.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烛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文章的主体是写被扫烛油的老妇人感动,但在写老妇人之前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俄罗斯的教堂和雕像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短语或句子的含意。
  (1)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新课标第一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2)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3.文章结尾引用但丁《神曲》的诗句,有什么好处
4.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一幅幅画面:俄罗斯街头林立的雕塑、教堂里神圣的壁画、一个异国老妇人虔诚清扫神像前的烛油……他们同存于世,却彼此独立,但敏感而睿智的作者,却在他们之间找到了共性。
B.“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讽刺了那些被立为塑像的名人们在精神上远远不如下文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伟大。
C.“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一句中,辛酸是指这位老妇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佝偻着身躯在教堂从事扫烛油的劳动,她的苦难是辛酸的;喜悦指这些默默无闻的底层劳作者让人们看到了永恒的光明,这种心灵的洗礼让人喜悦。
D.肃穆的环境营造了深远的意境。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妇人极为普通的一个小动作——清扫烛油,却因为作者关注到她身边的环境,并极力张扬她周围环境的不寻常,而有了更深远的意境和内涵——她打扫的,是“人类祈祷的心声”“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E.文章多比喻,扩大了语言的信息内涵,也提升了语言的艺术魅力。如:雕像的“音容笑貌”如“花朵一样绽放”,“ 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蜂飞蝶舞般飞溅”,“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答案
  1.写富丽的堂皇教堂和伫立街头受人拜谒的雕像是为了反衬扫烛油的老妇人的朴实、圣洁和默默无闻。静与动,神圣与卑微,崇高与渺小,短暂与永恒,在自然的尘世里形成了对比,扩大了文章的思考范围,思索深度。
  2.(1) 人们信仰上帝,但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为了自己利益而发动战争,置人的生命于不顾的事情,完全违背了上帝教导的“爱人” 的精髓。顺手一笔的议论,精辟深刻,别开境界,深化中心。
  (2)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希望或者艺术的灵感并不是来自对社会上层人物的仰慕,也不是来自于对神的祈祷,而来自于对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3.①引用但丁的诗句为了引出下文,说明扫烛油的老妇人安然劳作,或许是看到了永恒的光明;②烘托突出老妇人虔诚圣洁的形象特点;③引用但丁的诗句,增添了教堂里圣洁的气氛,也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4.BE(B.“讽刺了那些被立为塑像的名人们在精神上远远不如下文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伟大”的说法太偏激也太绝对。作者只是以雕像来衬托老妇人,但没有要否定全体雕像的意思。E. “ 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非比喻。)
评价表三
题 目 1 2 3 优 良 达 标
自我评价
学海探究Xkb1.com
孩子马洛林:另一个“硬汉子”
  “运气是我有了一个好老头儿和一个好孩子,而近来作家们已经忘记还有这些事情”,海明威在谈到小说成功的因素之时,曾颇为自得地将小男孩与老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小男孩马洛林在《老人与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说的真实素材《在大海上》这篇通讯里却并无小男孩其人,小说中他却占了不少篇幅,这便是海明威艺术创意与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与海》象征因素,小男孩马洛林显然很值得读者与批评家们推敲了。
  孩子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虽然很小,但并不显很孩子气;从老人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捕鱼的本领,还有自尊自强的精神,并学会懂得生活的艰辛与男人的责任。稚嫩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得出门打鱼的生活的磨砺,纵然是“走路还打瞌睡”,仍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言语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在老人的潜意识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阶段,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梦到两个自己,所以尽管他与孩子朝夕相处,他“做梦时从没有梦见过孩子”。孩子的离开是孩子家长的决定,老人不愿意也不让孩子为难,于是不让他再跟着自己,不让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运,但孩子多次的要求坚持回来,纵然老人的失败就摆在面前。现实证实了老人的失败,老人的多次回绝,但始终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败,蔑视失败,勇敢地面对失败,因为在小男孩心里,桑地亚哥是一个“神钓”、“与众不同”。孩子在回归帮助表现海明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小男孩的出现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是有其象征意蕴的,是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也是硬汉子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源泉。桑地亚哥正是从孩子的鼓励下坚强不屈的拼搏下去,他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搏斗中,几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有了孩子,生活中才会有痛苦和欢乐,才会有灾难和希望,人类社会也才会生生息息,延绵不绝。
  将唯一的一个与老人相依为命的小男孩马洛林从桑地亚哥身旁无情地取走,这也是海明威独到的艺术创意。取走是因为老人“倒霉”,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强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为海明威生活在趋向于腐朽和没落的社会里,海明威作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然而虽然他有胆有识,又有着自信和坚毅的品质,但长期的搏斗使他觉得力不从心了,认为自己再怎么奋斗,也无法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因而他感到苦闷,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胜利的渺茫,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精神胜利者,渴望用精神的胜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脱。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对弱者的同情,对有钱人的轻蔑,对贫富差距的不满,于是当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败之后,孩子终于下定决心回到老人的身边,孩子的再次回归,显示他无视父亲的权威与渔民们对运气的迷信。“去他妈的什么运气,我要运气跟我走。” “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孩子在回归之前,老人的奋斗也是孤立的,无论如何英勇都注定会失败,孩子的话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气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败之中隐隐约约地又感到了一丝的欢乐与光明的希望。 (摘编自网络资料)
学有余力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他一生著作丰厚,精品累累,风格鲜明。推荐你阅读一些海明威其他作品,就一部或多部,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