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7.4 西亚 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7.4 西亚 第一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4 17: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亚(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两洋三洲”之地,世界石油宝库。对于西亚的地理位置,教材弱化了纬度位置及其影响,而通过图文强调海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旨在让学生认识海陆位置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重点强调了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运输路线及影响,旨在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地区的学习中的第三个区域,学生通过前面东南亚、南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区的方法,在本节教学中除了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继续学习认识地区的方法之外,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西亚与中东的区别;
②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③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说出石油的分布、输出路线、输往地区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新课,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②通过阅读材料与地图获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②通过分析西亚冲突不断的原因,教育学生爱护和平、拥护和平、反对战争与侵略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石油资源的特点、分布、输出路线、输往地区及影响。
【教学难点】
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理事物及其位置的记忆;
2.读图找出西亚石油输出路线主要经过的海湾、海峡海及大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中欧班列”相关新闻,由阿富汗商人导入阿富汗的地理位置—西亚,“中欧班列”的开通缩短了中国通往西亚的时间,有利于促进中国与西亚的经济交流与发展。现在就让我们乘坐“中欧班列”一起走进西亚,了解西亚。
[板书] 7.4 西亚
展示本节课内容简要及学习目标,说明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读图]读“西亚与中东范围图”,比较西亚与中东的异同点。(让学生读图找出西亚与中东的区别)
[过渡]西亚是一个充满硝烟与血泪的地方。为什么西亚冲突不断?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通过课前预习,你说能说说西亚地区战争多发的原因吗?(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西亚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
[自主学习]请大家用6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完成学案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
[合作探究]请大家用4分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之间对一下自主学习的答案并讨论合作探究部分。
[过渡]好,现在请大家停下来。一起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呈现图7.40,“西亚国家和地区图”)体现1:西亚是“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图7.40 西亚国家和地区图

[提问]那这“一湾两洋三洲五海”指的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上来说说并在图中指认出来。
[板书]体现1:“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结合图7.40说说“一湾两洋三洲五海”分别指什么并在图中指出。)
[提问]“五海”中哪一个不是真正的海?(引导学生说出里海)
[归纳]里海不是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而且是一个咸水湖。
[过渡]西亚连接着两大洲、三大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重要性还体现在西亚控制着三个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冲。
[板书]体现2:控制海上交通要冲
[读图]读图7.4,找出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说说它们分别沟通哪些海洋。
图7.40 西亚国家和地区图
[提问](呈现图7.40)三大海上交通要冲分别沟通了哪些海或大洋?
[归纳]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口,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距离,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西方海上生命线”。
[过渡]霍尔木兹海峡为什么会被称为“西方海上生命线”,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同学们就能不言自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的第三个体现,此处是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
(呈现古代“丝绸之路”以及现代“一带一路”路线图)
[板书]体现3:古代“丝绸之路”、现代“一带一路”必经之地
[归纳] 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过渡]以上三个方面都体现了西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现在,许多世界强国也总想控制这个地区,比如美国,多次插手中东战争。(呈现漫画)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漫画,说说美国总是插手西亚地区战争的根本原因.
[归纳]美国的真正目的是想控制该地区的石油,那是因为西亚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
[板书]二、石油资源之称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4,结合材料1级图7.43,说说西亚的石油有什么特点?
材料1:西亚绝大多数油井能够自喷,而美国油井自喷率仅6%。西亚原油生产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1 ∕7。
图7.43 西亚石油占世界的比例
[板书]1.特点
(呈现图7.43及材料1,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西亚石油的特点:西亚的石油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开发成本低、产量大、出口量大)
[归纳]所以西亚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
[过渡] 阿罕默德是一位石油开发商,计划在西亚投资开发石油资源,现在广纳贤士,为他的投资出谋划策。
[提问]如果是你,请你结合“世界排名前六位产油国”表及图7.42,你会建议阿罕默德在哪个国家开采石油?
(呈现“世界排名前六位产油国”表及图7.42,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并说出原因)
国家 石油储量(亿桶) 居世界位次
沙特阿拉伯 2646 1
伊朗 1370 3
伊拉克 1150 4
科威特 1015 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978 6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7.42中找出表格中的五大产油国,并记住他们的名称及具体位置。
(呈现图7.42“西亚主要石油生产国分布图”,在图中指出产油国的具体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名称)
[引导]请同学们观察这五大产油国的位置,他们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点?都位于哪个海湾沿岸?
(继续呈现图7.42,引导学生观察五大产油国的具体位置,说出五大产油国都位于波斯湾沿岸地区,从而引出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板书]2.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归纳]所以,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过渡]开采石油的具体位置找到了,那开采到的石油你又会建议卖到哪里去呢?阅读P25,结合P24 图7.44,说说石油应该销往哪个地区?
(呈现图7.44“西亚石油资源分布和运输线路图”,强调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就是石油销往的地区,引导学生说出石油的主要销往地区)
[归纳]西亚的石油主要销往西欧、北美、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
[过渡]阿罕默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开采到了石油,也成功地接到三张石油订单。可是他却发愁了,因为他不知道应该怎样把石油运出去。请同学们帮阿罕默德想想办法,结合图7.44,帮他找出石油输出线路。写明沿途经过的大洋、海、海峡。
图7.44 西亚石油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图
[板书]3.输出路线及输往地区
(引导同学们读图7.44 “西亚石油资源分布和运输线路图”,指导同学们找出具体经过的海、海峡、大洋,并请3位同学上台,在图中指出具体路线)
[归纳]非常好。在大家的帮助下,阿罕默德顺利地把石油运往目的地,他非常感谢大家。
[提问]西亚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现在请同学们说说石油给西亚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4.影响
(呈现西亚城市的繁荣景观及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石油给西亚带来富裕的经济,也带来更多的争端)
[归纳]丰富的石油给西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由于国家之间争夺石油资源,世界强国想控制该区的石油资源,也导致了西亚地区冲突不断,政局动荡。
[过渡]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如果石油资源枯竭了,我们怎么办?
(呈现图片,用其他能源替代石油资源。引导学生说出开发新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可燃冰等等)
[归纳]开发新能源需要时间,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能源能真正替代石油资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节约石油资源。本节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本节课掌握得不错,现在就请同学们看图总结今天所学知识。
(呈现西亚地图,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过渡]非常好,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非常不错,但是能不能学以致用,现在就来考考大家。请大家用3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里的学以致用。
(让学生自主完成随堂练习,有不懂的地方应随时指导学生。做完后,请学生举牌说出每道题的答案,解题思路,并说出每道题考察的知识点。)
(呈现叙利亚三岁男孩艾伦罹难的图片)
[结束语]2015年,叙利亚爆发战争,3岁男孩艾伦在跟随父母乘船逃亡希腊的路上,船只沉没,艾伦被淹死了,尸体被海浪拍到沙滩上。这是一张让全世界人民陷入沉默与反思的照片,艾伦的死警醒着世界人民,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恐惧和灾难。我们应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与侵略。别让橄榄枝从和平鸽的嘴里掉下来。
【板书设计】
西亚
一、地理位置之争
体现1:“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体现2:控制海上交通要冲
体现3:古代“丝绸之路”、现代“一带一路”必经之地
二、石油资源之争
1.特点
2.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3.输出路线及输往地区
4.影响
【教学反思】
优点:1.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
2.以情景为线索,通过设置问题,分析原因,知识探究三部曲,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寻找答案,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3.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学习效果良好。
缺点:1.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太紧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间较少;
2.教师说话语速太快,应放慢语速,语言表达应该抑扬顿挫;
3.板书过于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