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树立正确的人类与气候的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
南亚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概况
教学难点
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
通过对亚洲概况和东南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方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以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
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粤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本节内容是亚洲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优选多媒体课件,全节内容共设计了22张幻灯片,第一课时16张,通过媒体资源的应用让学生充分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图带动学生的学习。
教
学
实
施
过
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电影《摔跤吧,爸爸》?(多媒体展示南亚各种风情图片)南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南亚概况
1、了解南亚概况(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
活动一:观察南亚范围?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在课本P18图中找到南亚的主要国家等相关信息。找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引导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克什米尔分属于印巴两国)。
南亚位置描述(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图”)
活动二:(学生活动,在白板上用笔画出重要纬线)找出经过南亚的主要纬线?(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 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 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隔离开了)
三、南亚的自然环境
活动三:读南亚地形图(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形图)
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南亚的中部有何特点,是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小结:南亚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三山: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
两河: 名 称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活动四:南亚的气候。(喜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两方面: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广泛的热带气候;对湿热空气的阻挡,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亚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四、小结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多媒体进行方法指导)
五、课堂反馈练习
1.南亚南部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丘陵
2.南亚中部地形区是( )
A.德干高原 B.喜马拉雅山
C.恒河 D.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
5、读南亚旱季和雨季风向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南亚雨季的是_____图,表示旱季的是____图。
(2)甲图表示的是______季风,乙图表示的是______季风。给南亚带来大量降水形成雨季的是______季风,南亚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和______部。
(3)南亚的气候主要是___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在南亚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反思
3.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雨季发生在( )
A.3—5月 B.6—10月 C.11—12月 D.1—2月
4.印度河最终注入( )
A.孟加拉湾 B.阿拉伯海 C.波斯湾 D.地中海
76200179070甲
乙
甲
乙
5、读南亚旱季和雨季风向图,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南亚雨季的是_____图,表示旱季的是____图。
(2)甲图表示的是______季风,乙图表示的是______季风。给南亚带来大量降水形成雨季的是______季风,南亚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和______部。
(3)南亚的气候主要是___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在南亚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课堂结构层次清楚;课件制作精美,视觉效果好,受到学生欢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学习氛围浓厚,利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但今后要注意让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大胆发表见解;指导学生学习笔记的记录要讲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