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第一到三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认为,“美好的现世要比任何来生都重要”;他推崇等级思想而非平等,更信奉旧制而非新事物;他终身从事教育活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位思想家提出
A.“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主张
C.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D.“礼法并用”的观点
2.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儒、道、法、墨四家讨论穿衣服的问题。其中扮演墨家的是
A.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B.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C.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D.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火形严,故人鲜灼(烧伤);水形懦,故人多溺”。据此可知,此人主张
A.严刑峻法B.无为而治C.性善论D.以德服人
4.战国人向往三代的淳朴民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不满。韩非子指出,先前“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如今“人民众而货财寡”引起“民争”。韩非子认为民由“不争”到“争”的根源是
A.道德品质的变化 B.政治制度的变化
C.物质条件的变化 D.文化修养的变化
5.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该观点也得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赞同,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A.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世界的相通性
6.下表是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表。此演变表明
朝代 治国思想
秦 《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汉初 “与民休息",政府把士兵大量复员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一再降低赋税,甚至实行三十税一
汉中后期 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A.汉代综合使用儒、道两家思想 B.法家思想适合朝代新立之时
C.朝代不同需要的治国思想不同 D.治国思想根植于时代的需求
7.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8.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对此年画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三教合流”影响了民俗 B.西汉初年已初见端倪
C.极大程度上扼杀了人性 D.受明清变革儒学的影响
9.“问:天道如何?日: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宇宙之间,一理而己。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表明理学家认为
A.理是世界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
C.应当“存天理,灭人欲” D.心即理
10.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表达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A.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B.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
C.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 D.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11.《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后,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到处遭难。但他不畏困难,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实现,最后在神的怜悯下返回家乡。这表明作者
A.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B.否定神的意志和权威
C.冲破人神关系束缚 D.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
12.苏格拉底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传统希腊神话的内在冲突。他指出,希腊神话中的神经常互相争吵,互相攻击。一个神所喜欢的却是另一个神所厌恶的,反之亦然。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B.对神话进行理性审视
C.质疑希腊神话的价值 D.反思雅典的城邦体制
13.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式学校比较重视学生道德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反对限制人身自由的教会教育,主张追求平等、热爱自由、乐观进取的新型道德教育,还提倡以古希腊奥林匹斯运动会为范本,锻炼和发展学生的体格和体能。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式学校
A.消除了教育中的宗教因素 B.使道德与体育日益结合
C.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D.旨在推翻原有封建体制
14.但丁在《神曲》里写:“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据此可知但丁( )
A.主张废除宗教信仰 B.反对教会集权和腐败
C.主张用新教取代天主教 D.主张实行分权与制衡
15.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有人直言不讳自己是自由思想家,但死亡迫临时会与教会和解;大多数学者虽痛感教皇的罪恶,但还是乐于接受教皇的聘用。这些现象说明
A.文艺复兴的发展依赖神权庇佑 B.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C.文艺复兴时学者缺乏虔诚信仰 D.当时知识分子尚未真正觉醒
16.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B.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17.卢梭认为,与自我保存、精于算计和自私自利相比,作为人们共同意志体现的公意更适合作为国家社会的基础。自由作为人的天性,在社会状态下,是被“公意”所约束的。据此可知,卢梭
A.主张建立英式君主立宪政体 B.阐释了代议制民主的合理性
C.指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D.认为社会契约是政治合法的基础
18.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书中首先瞩目东方,肯定“东方给了西方一切”。学者认为,这是“第一次欧洲的标准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欧洲必须学会从外部来审视自身”。可见,《风俗论》的创作
A.改变了欧洲原有的世界观 B.反映了基督教文明的衰落
C.加快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历史观
19.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A.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B.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20.下表为古诗(摘录),由表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源泉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21.传统社会流行一种说法,“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晚明社会出现了“新开门七件事”,即谈谐(说笑话)听曲、旅游、博弈、狎妓、收藏、花虫鱼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专制制度的松弛 D.传统社会的瓦解
22.唐人李白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雷,状如楚汉相攻战。”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B.
C. D.
23.以下我国古代绘画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24.东汉时期擅治瘟病的“医圣”张仲景秉持“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信条,成为德艺双馨的医生典范。这反映出
A.政府对中医学的重视 B.儒学对时人精神的浸润
C.东汉人就业观的狭窄 D.张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
25.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从这段材料中看出
A.戏曲已经成为伦理教化的主要途径 B.戏曲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戏曲成为人们感情交流的主要途径 D.戏曲具有休闲娱乐功能
二、材料分析题(26题共20分,27题共16分,28题共14分)
26.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并简述宋明理学的影响。(8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文化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文化主张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为“再生”和“新生”,新生的号召意味着文化的近代转向,成为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旗帜。这场运动的的真正性质,在“知识就是力量”一词中得到充分显示,这句口号显示出人们要用文化扫徐迷信、悲观、愚昧和无知的决心。在新文化的培育下,欧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新成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出身于市民家庭,人文主义也更多地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育运动,因为它开始于大学中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们批评宗教戒律的束缚,批评教士的贪婪和淫荡,指责繁琐的宗教仪式,提出限制教会的世俗权力,强调个人的内心虔诚信仰。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德意志政治和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即以教会法为主体的封建法权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制约。
——摘编自王亚平《培育宗教改革运动的人文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新生”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出现许许多多创新成分”的具体表现。(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1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所占比例统计表
时间 公元 400-1000 年 公元 1001-1500 年 公元 1500-1840 年
在世界所占比例 70% 56% 29%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地位的发展趋势? (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任意两项,并指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科技地位变化给我们的启示。(4分)
2020-2021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卷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D
6.D 7.C 8.A 9.A 10.C
11.A 12.B 13.C 14.B 15.B
16.A 17.D 18.D 19.C 20.B
21.B 22.C 23.B 24.B 25.B
26.(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6分)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影响: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8分)
(3)文化主张:经世致用。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6分)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还有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作用。
(2)差别: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故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可知,王守仁主张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
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文化主张:由材料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可知,他们主张经世致用。
表现:根据“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可知,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27.(1)含义:近代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内涵:强调知识的力量;崇尚理性和科学。
表现: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自然科学的发展。(如答“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亦可得分)(6分)
(2)原因:市民阶层的壮大;文艺复兴的影响;大学教育的发展;教会统治阻碍经济发展。主张;限制教会世俗权力;简化宗教仪式;强调个人的虔诚信仰(信仰得救)。(10分)
【详解】
(1)含义:根据材料“新生的号召意味着文化的近代转向,成为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旗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生指的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内涵:根据材料“这场运动的的真正性质,在‘知识就是力量’一词中得到充分显示”可知,知识就是力量是文艺复兴的内涵之一;根据材料“人们要用文化扫除迷信、悲观、愚昧和无知的决心”可知,文艺复兴中强调了崇尚理性和科学。
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推动下,促进了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出身于市民家庭”可知,宗教改革得益于德意志市民阶层的壮大;根据材料“人文主义也更多地被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育运动”可知,宗教改革得益于文艺复兴的影响;根据材料“它开始于大学中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可知,宗教改革得益于大学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以教会法为主体的封建法权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制约”可知,教会统治阻碍经济发展。主张:根据材料“限制教会的世俗权力,”可知,限制教会世俗权力;根据材料“指责繁琐的宗教仪式”可知,简化宗教仪式;根据材料“强调个人的内心虔诚信仰”可知,强调个人的虔诚信仰(信仰得救)。
28.(1)发展趋势:由领先世界到逐渐落后于世界(2分)
(2)两项: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科学家的勤劳智慧:中外交流频繁。 (8分)
(3)启示:国家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学技术:重视创新:重视教育:加大对科技 研究的投人(4分)
【详解】
(1)根据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所占比例的变化可知发展趋势是由领先世界到逐渐落后于世界。
(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任选其中两项即可。原因:根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根据“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得出科学家的勤劳智慧;根据“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得出中外交流频繁。
(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发展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科学技术,重视创新,重视教育,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