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联合体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
实之
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
乎其
原书的精神,吸收
乎其外
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
的狭隘生命体验得
即
谓“养浩然之气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创
当下的生命和文
吏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
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考试范围:高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样的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
想,这也是
注意:本试卷包含I、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士人“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
代,从小学开始,到科举
以朱熹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
先觉,考诸
行所知”的历程
就开始这样反复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义理浸灌其
长大了自然就
刂使
归于正”的
文阅读(本大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
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传统中国对如
有过很多
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
子的读书指
程
程端礼
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
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
端礼《读书分年日程》
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
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代社
孟子的“养浩然之
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事
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
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
在
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
求读书人主动学
学
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
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
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
者为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是(3分)
知识。古
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
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
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子反复扎
书要“涵
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
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
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
见得亲切
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
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南
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
“读书须知出入
求所以入,终当求所
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得亲
用得透
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
根据原文内容
说法
真实把握原
意图,知道古人的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
为词句的奴
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得
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
的人。要
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
读书使人“学以成
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
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
世
读书方法,在
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
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致用的效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国
舌》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
似的意
于
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
读下面的文
皮4-6题
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
维是从美
材料
样
长江重点水
年禁渔”是
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
在
“入乎其内
其外”的过
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
被动的接受者,更
落实长
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扭转长江生态环境
势的关键之举
有关
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虛
然后“博学、审
辨而躬践
读书的过程,是读
读努力
备
动的条
须以更扎实
有力的举措,切实抓妤各项任务落实。要着力巩國退捕教育联合体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二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答案和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
【答案】1、A
2、D
3、C
【解析】(1)B.“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说法有错,从第四段原文“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可知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C.“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说法错误,由第三段原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可知,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以偏概全,太绝对。原文第一段讲“《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强调用之于国家,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故选A。
(2)D.“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文章首先提到朱熹的读书方法,再提到元代程端礼的读书法,再提到孔子读书法,可知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
(3)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理解有误,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参考:(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应该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再进行对比分析,选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应该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再进行对比分析,选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应该回归原文,精读相关语段,然后再对比分析找出答案。
论述类文本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6.从信息的准确度上,有推测变肯定、肯定变推测两种。推测变肯定--选项把原文中可能、或许发生的事说成是一定、绝对会发生。肯定变推测--选项把原文中一定、绝对会发生的事说成是可能、或许会发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D
5、A
6、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本题共6分,5点)
【解析】(1)D.“标志着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错误。由材料三第三自然段可知,“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7万公里、1.5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7万公里”只是“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的两方面的表现,并不是其形成的标志。
故选D。
(2)A.主客颠倒,由材料一第一段“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可知,“十年禁渔”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
故选A。
(3)根据题干“长江经济带近几年取得了哪些成就”,再分析每则材料的标题,材料三标题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判断答案主要在材料三,可先对材料三进行细读,最后筛选整合答案。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首句可知“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首句可知“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
根据材料三第三段首句可知“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
根据材料三第四段首句可知“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可知答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参考: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B
8、这一段补充交代了清水的身世背景和求学经历,反映出清水是一个值得同情、值得帮助、值得赞美的男孩;为下文清水接受刘副县长的资助做铺垫;为清水的无故失踪设置了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本题6分,共3点)
9、要点一:“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清水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人,第一人称叙事手法使故事和人物增强了真实性。
要点二:作者借“我”的叙述展开情节,更好地塑造了清水“人穷志坚”的形象品质。
要点三:“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线索人物,连接故事情节,使作品结构更加严谨。
要点四:“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开事物的真相,有助于深化小说的主旨。(本题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满分)
【解析】7、B.反常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捡拾废品还欠款,并非高考压力大所致。
8、第五段是插叙,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对人物往事的介绍,补充了清水家曲折艰难的背景,让人物形象更突出;推动情节发展,引起下文接受刘副县长资助的情节;同时令人疑惑:这样懂事的孩子怎么会不来上学呢?设置悬念,引起人的兴趣;
9、结合文本内容“我要去找一个名叫清水的男孩”“我问过他要好的同学张林我向人打听到了清水的妈妈的电话号码”“我又去了他妹妹的学校”“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等内容分析,“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清水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人,第一人称叙事手法使故事和人物增强了真实性,借“我″的叙述展开情节。结合文本内容“我问过他要好的同学张林”“我向人打听到了清水的妈妈的电话号码”“我又去了他妹妹的学校在县城城东最大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我找到了清水”“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木偶一样,从钱包里抽出三百元,递到清水的手中”分析可知,“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线索人物,“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开事物的真相,深化小说的主旨。
参考: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叙述手法的作用;熟悉倒叙、插叙、补叙几种叙述手法,并掌握它们的作用;
(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性探讨赏析;从情节结构(照应前文)、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揭示或深化主题,引人思考)方面作答;
插叙的作用:
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B
11、C
12、C
13、①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纳,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纳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上,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
②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分啊。
【解析】(1)B.“执政”为“执政的事”,作“延问”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人”为名词,作“视之如仇”的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句子翻译为: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
(2)C.“左迁,调动官职”错,左迁,降低官职。
(3)C.“欧阳修上疏为其辩解,被贬为夷陵令”错误,文中说是“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意思是“范仲淹因进言议论政事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援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罢黜。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呈交给皇帝,致使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由此可知,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而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信呈交给皇帝,这致使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4)①书:信;责:谴责;坐:因为。句子翻译为: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纳,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纳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上,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
②正士:正直之士;忌:嫉妒。句子翻译为: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分啊。
参考: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C
15、①惜别之情。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宴请场景,表达了惜别之情。②对朋友取得功业的美好期盼。诗中“更想八龙游”是写朋友归来之时,乘坐八匹神马的车驾,从而表达对取得功业的期盼。③担忧之情。朋友去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心中难免有些担心。④对外族入侵,占据疆土的愤恨和国土沦丧的痛心。诗中“连年迩寇雠”写连年受到外族的侵略,从而表达疆土被侵的愤恨。眼见河朔一带都成了外族土地,谈论起来流泪不停,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苦。(本题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1)C.“运用夸张手法”有误,这里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四匹马与八匹马的车驾,体现的是不同待遇与不同身份。
(2)首联写送别的宴会上与友人饮酒,朋友依依不舍地离开,表现的是自己的惜别之情。颔联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现在你去是“四牡”,希望回来是“八龙游”,对友人建功立业充满期待。颈联写友人此去河北,靠近前线,连年征战,流露出担忧之情。此地经常被敌人入侵,对于敌人诗人异常痛恨。尾联写想到幽州一带被契丹长期侵占,诗人流泪不止,抒发的是国土沦丧的痛苦之情。
参考: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在整体上理解全诗内容,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要注意的字如:“弘毅”
“拂”“诼”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D
18、B
19、A
【解析】(1)不厌其烦:不嫌麻烦。不堪其扰:无法忍受那样的骚扰。有心无力:有愿望和打算,却没有力量付诸实现,多指想做一件事时力量不够。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第一处和第二处的语境是面对营销短信“轰炸”,人们虽然无法忍受,但是没有办法。所以第一空选“不堪其扰”,第二空选“无能为力”。字斟句酌:形容说话写文章态度慎重。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儿。语境是发短信时,我们“生怕发给别人的信息有失体面周全”,这就需要发短信时斟酌文字,应选“字斟句酌”。借此:借由这个机会或这件事。对此:强调针对某事或某现象而表示的一种态度和采取的一种行为。语境是针对用户隐私信息滥用的问题,电信服务商和监管机构应拿出应有的担当,应选“对此”。故选D。
(2)A.“营销短信”不能作“沦为”的主语,偷换主语,主语应该是“短信收件箱”。B.衔接最恰当。C.“果然”表示可以预料到,不能照应上文的“我们没有想到”。D.应该是先“占据”,再沦为“垃圾场”,原句不合逻辑。故选B。
(3)原句的第一个语病是偷换主语,一是“‘精准匹配到人’的广告分发机制背后”一句还未陈述完,下一分句又另有主语“用户隐私信息”,偷换主语,故应在第一个分句前加介词“在”,排除B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更加值得警惕”的不是“用户隐私”,而是“用户隐私信息遭滥用的风险”,应把“遭滥用的用户隐私信息”改为“用户隐私信息遭滥用的风险”,排除C项。故选A。
参考:
(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理解词语和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做到话题一致,注意语意连贯。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偷换主语和搭配不当,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20、【答案】
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②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解析】语段的内容是孟子的思想。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可以得知帝王心中,孟子的位置和孔子无法相比,但是孟子他也有他杰出的思想,横线后交代原因,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孟子比不过孔子但是仍被认为是圣贤,所以第一空可填写“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第二空填写结合后文和荀子的比较,孟子是性善论,而荀子是性恶论。第三空点出两者的共同点,都和人性相关。
参考: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21、【答案】答案:①抗撞能力强;②防火性能好;③防震能力强。(5分)
①根据第二句,解释抗撞击能力强大,可以概括为:抗撞能力强;
②根据第三句,解释发生火灾的应对措施,可以概括为:防火性能好;
③最后句解释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可以概括为:防震能力强。
【解析】考查考生对信息要点提炼筛选、概括归纳的能力。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
提取关键词的四个技法。
(1)核心话题法。抓住语段核心话题词语。记叙类语段抓叙述的对象(人、事),议论类语段抓中心论点或中心话题,说明类语段抓说明对象。
(2)关键语句法。筛选出语段中的关键句,如针对核心话题的核心陈述句、或总起或总结的概括性中心句,抓住这类关键句就易于筛选出关键词。
(3)结构层次法。任何语段都表现为一定的思路层次,如并列式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多层次中,递进式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最后层次中,转折式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转折句中,总分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总说句中。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