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4 15:1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
鲜花课
乔 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他棕黑面庞,西装革履,身材修长高挑,不笑的时候看着就是一副霸道总裁的样子,可是此时他不得不笑:一群人围着他,此起彼伏地寒暄着。终于挨到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奔过来,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吧,每枝都用淡绿色的纸独立包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还单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着送行的人们挥手再见,进入了安检区。看着他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③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的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④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狼狈的。
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板正和严肃。似乎是踌躇了片刻,然后,他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再然后,开始送。每人一枝,每人都送。
⑦发花呢?有人惊叹。哦,这种福利真不错。
⑧要钱吗?我听见有人这么问。
⑨送的。他强调。
⑩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他,说手上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注意到了他。
?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而眼前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
?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
?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
1.伴随着中年男人的行为,“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中年男子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①          
→②中年男子          ,“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③中年男子   ,④“我”         。
2.第⑩段中,“我”认为中年男子的“腼腆”“可爱”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我”认为中年男子的行为给“我”上了一次“鲜花课”?


4.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第?輥?輰?訛段文字后续写“我”收到中年男子赠送的鲜花时的情景,6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可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 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 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          →
②   →太阳烤焦地球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阅读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三)现代文阅读
有趣的人不苟且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B.“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C.“开心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有趣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快乐,而且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观点。语言轻松活泼,具有趣味性。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这样的趣也是真趣。
2.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钱锺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的女儿从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他又若无其事地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着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C.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他为人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个大囊里。他自己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夫人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敬重。
3.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怎么才能过“不苟且”的生活?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四)现代文阅读
一把老钥匙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到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会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 → →陪母亲回老宅→
2.阅读第⑨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3.理解文中第?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一人物形象。


5.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国家公祭日,培养和平意识
皮波
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南京上空响彻凌厉的防空警报,行人停步默哀,汽车驻车按响喇叭,航道上的轮船长鸣汽笛……一座城市沉浸在为死难同胞默哀的悲痛之中,一个国家更是无法忘却30万生灵在城破后惨遭杀戮的民族之痛。
②血凝的历史,就是勿忘的国耻。“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历史深刻地昭示着后来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真正反思,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有大国意识的重要参照。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给亿万人带来的生灵涂炭,其程度已超出了语言的形容范围。为二战确定国家纪念日和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溯,这已成为国际惯例。每年的12月13日,我们以国家名义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公祭,不仅有重大意义,更有深远启迪——唯有经历过惨痛历史的民族,才会主动站在人类命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找到持久的和平之道。
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直面历史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未来的和平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和平,是人类最根本的福祉。热爱和平,也更懂得珍惜和平。当前,我们处在最为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中国渴望大国崛起,更加渴望和平崛起。
④国家公祭日,培养和平崛起的大国意识。无论用哪种指标来衡量,我国都可以当之无愧于大国的称号。然而,我们自豪于生逢其时的大国荣耀,却决不能忘却风雨如晦的弱国苦难。“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设立国家公祭日,让亿万国人形成一种全民自觉,以警示国人对惨痛历史的复原和回忆。毕竟,大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不间断的过程,它需要具体的物化。国家公祭日用仪式感的定格与固化,就是要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以民族之力为和平发展护航。
⑤纵观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旋律,回望历史则永不过时。我们不会忘记,南京城墙上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万人坑”累累白骨的无声哭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死难者300000”的赫赫刺目……伤痛是对历史的时常擦拭,前行是对民族精神的时常检阅。这是大国意识该有的时代担当。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怀上路,我们将不断凝聚着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选自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年12月13日)
4.第①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作者认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2.品析下面句中词的表达效果。
和平,是人类最根本的福祉。


4.文章最后说“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怀上路,我们将不断凝聚着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对此,你怎么理解?


参考答案
(一)1. ①不由得笑起来
②抱着鲜花从“我”身边走过
③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开始给每个人送一枝花
④有些紧张和期待
2.“腼腆”本指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这里指中年男子给陌生人送花,虽是真诚分享,但因不好意思而略显羞涩,与他严肃的形象形成了反差,令人感到“可爱”。
3.中年男子收到鲜花后,将其一枝枝地赠送给乘客,令
“我”明白即使美好的事物易逝,但面对必然到来的虚妄结局,更要保持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去体味生命的美好,才不辜负过程的欢乐。
4.示例:“谢谢。”我接过来。“不客气。”他微微点头。多奇怪。我曾那么多次将成束的鲜花放进垃圾箱,现在,却如此珍爱他分赠的这一枝。这是怎么了?
(二)1.从人们熟悉的《流浪地球》说起,以问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新的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
②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
3.举例子,列数字。用真实事例、具体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4.示例: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不断探求,迸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在一步一步认识宇宙。正是这种科学探索精神,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不断向前发展!
(三)1.D 2.D
3.举例论证,举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论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力。
4.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深藏大智慧;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多发现、挖掘生活的乐趣,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
(四)1.①弟弟卖掉老宅 ②三婶送回钥匙 ③我们珍藏(保存)钥匙(每点1分)
2.回老家的途中看到母亲精神爽明,感受到母来对老宅的依态,再想到瞒着母亲卖掉老宅,怕母亲伤心责怪而感到愧疚不安。
3.在老宅的那段有意义的潜藏在心底的生活记忆(2 分)。
4. ①重情重义。三婶买下老宅,主动送回钥匙。②淳朴热情.善解人意。我们回到老家,三婶周到热情地接待;三婶懂“我"妈的心思。③热爱故土家园。三婶讲述自己家“老钥匙”的故事;老房子将拆迁时三婶的话。  
5.①对故土家园的依恋之情。文中人物对老钥匙的珍视,对老宅的依恋。②血脉亲情。三婶讲述的故事中,回想起 与亲人生活的场景。③邻里真情。三婶送回钥匙:我们回乡时,三婶热情周到的接待。(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
(五)1.第①段画线句以排比句的形式,写出了公祭日南京各界祭奠30万死难同胞的场景,渲染了悲痛的气氛,表达了人们沉痛的心情,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2.目的:启迪民众主动站在人类命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找到持久的和平之道。意义:①是直面历史的重要举措,更是着眼未来的和平愿景;②培养和平崛起的大国意识。
3.“最根本”一词强调了和平对于人类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作用,准确而简洁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4.这份“沉甸甸的情怀”就是铭记历史,维护和平,作者对中国的伟大复兴,大国担当的责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