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跳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乐于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并且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感受和见解,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歌曲表演。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赏和音乐活动,认识顿音记号,初步感受小步舞曲的风格,能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进行身势动作的创编。?
教学重点: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会《我们大家跳起来》这首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小步舞曲的风格,掌握三拍子舞曲的强弱规律。
2.会运用短促、轻巧而有弹性的顿音演唱歌曲。
教具:PPT课件、电钢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测验音乐能力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了我的朋友米拉小姐的一份邀请函,她的生日快到了,想要邀请咱们全班同学一起去参加她的生日宴会,同时拜托我帮她设计她的生日宴会,而且要求是复古主题的,就像17世纪的西方宫廷音乐会一样。可是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能不能拜托你们和老师,一起帮米拉小姐这个忙呢?
首先呢,老师要测验下大家的音乐素养是否达标。
(一)节奏感强不强
1.初听《我们大家跳起来》伴奏第一段,感受三拍子强弱规律。
2.再听音乐第一段,师生随音乐共同做拍手、拍腿、拍腿的动作。
(二)声音美不美
1.听《我们大家跳起来》第一段,生用“la”哼唱旋律,感受情绪。
2.生随音乐哼唱旋律。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编创音乐故事,从声音、节奏音乐要素对学生进行音乐训练,测验学生音乐能力。】
二、新授环节,环环紧扣,编排音乐会
师:看来大家的音乐素养都基本达标了,可是我们要编排一出音乐会,还是欠点火候,需要系统的训练下。米拉小姐也贴心的为我们准备好了音乐素材,并且呀,她为我们的这场音乐会命好了主题——《我们大家跳起来》。我们一起来排练吧!(板书出示课题)
(一)声音训练
1.初听歌曲第一段。
提问:歌曲是几拍子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2.再听歌曲,生小声跟唱,感受歌曲愉悦、欢乐的情绪特点。
3.按节奏读歌词。
4.加入歌词演唱。
5.师做示范,第一遍在顿音处优美地哼唱,第二遍在顿音处欢快地哼唱。
6.介绍难点:顿音记号。
7.生完整演唱第一段,注意顿音记号处的演唱技巧。
8.用分声部接唱的方式完整演唱歌曲,一起用亲切、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开心、愉悦的情绪。
(二)演奏训练
1.语言节奏训练。
师: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你们能不能用语言描述节拍?
dong
qia
qia
dong
qia
qia
Dong
ca
ca
dong
ca
ca
师生合作训练。
2.打击乐器节奏训练。
师:你们能不能寻找周围的自然音源,用身边的事物来表现歌曲?
3.师生用(纸、笔、铅笔盒、音乐书等)按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音乐。
4.生用声音和打击乐,完整地表演歌曲的第一、二段。
【设计意图:学生从身边寻找自然音源,师生合作,表现音乐。】
(三)舞蹈训练
1.听歌曲第三段。
师:为什么歌曲速度突然变快了?
生:因为参加音乐会的人们,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活跃!
师:那我们就用欢快的舞步来表现出你们的兴奋感吧。
2.师教小步舞曲的舞步,生手牵手,做舞步训练。
3.师生随歌曲第三段,手拉手,跳着小步舞,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步骤进行教学,从声音、节奏、肢体三方面表现音乐,进行知识的获得和掌握,巩固感受三拍子的韵律,降低了难度,每时每秒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锻炼了学生、声音、节奏、肢体多方面的能力。】
三、音乐会彩排
1.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音乐会布置完成了!一共分几步?
第一步:声音表演。用歌声表现歌曲第一段。
第二步:节奏表演。用打击乐表现歌曲第二段。
第三步:舞蹈表演。用小步舞表现歌曲第三段。
2.彩排。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大家一起唱起来,奏起来,跳起来吧!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体验,获得情感,贴进学生的知识规律和认知水平。】
四、介绍作者及作品
师:大家排练的成果很不错!米拉小姐为我们准备的音乐素材,其实是由德国作曲家巴赫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的第一乐段旋律改编而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创造艺术氛围,反复练习,环环相扣,更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五、总结
师:我们的彩排到此结束。大家编排的这出音乐会真精彩!有优美的歌声,有打击乐的加入,还有欢快的舞步!下面,就让我们伴着音乐(《G大调小步舞曲》),跳着欢快的小步舞,奔向米拉小姐的生日宴会,去为她庆祝吧!(生边做小步舞,边走出教室,结束课堂)。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始至终始终处于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感受作品,表达作品。】
6、反思
我们大家跳起来》是根据巴赫的《小步舞曲》填词而成的,歌词简洁易懂,具有韵律感,舞蹈性强。本课教学,我通过创设情境,在声音、节奏、舞蹈三个方面来不断训练,加强对歌曲的三拍子的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整个过程孩子们表现欲望很强,创编的热情也很高,在音乐中反复实施练习,每一遍对孩子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
美中不足的是,课堂安排在节奏训练上难度过大,学生掌握不是很充分,且课堂最后没有让学生完整的表演一遍歌曲,学生们没有真正尽兴,对于表现欲很强的孩子也没有给予其充分的展示机会。今后我会继续努力,结合课标要求研究作品,并不断加强个人音乐素养,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