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教科版(2019版)信息技术
(高中
必修2
信息系统化与社会)
第5单元
信息社会的建设
5.1信息社会的伦理与道德
1.
了解网络礼仪的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
分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不同,了解在线发布个人信
息的益处与风险
。
3.
知道保护自己与他人隐私信息的措施。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网络语言礼仪。
难点:个人或他人隐私的保护。
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有各种各样的礼仪:见面打招呼礼仪,酒桌礼仪,课堂礼仪等等。
那么人们在网络中的交流需要遵守各种礼仪吗?
1.引入
2.讨论网络礼仪
小浩正在参加学校网站论坛里的一个话题讨论。突然,一个发帖者开始不停地发送脏话,很多人用更恶劣的语言对这个发帖者“拍砖”,很快,论坛就被这些愤怒的语言“刷屏”了,讨论根本无法继续。
1.
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2.
如果你是网站管理者,应该怎么做?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讨论网络礼仪
上网交流时,人们常常看不到彼此的表情,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交流中,对方只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判断你在想什么:
一种是你选择的文字,另一种是你的礼貌。所以,我们要注意网络语言和礼仪。
2.讨论网络礼仪
网络礼仪,国际上通行以下十大规则:
记得对方是真实的人。
现实中需要遵守道德规范,网络上也是如此。
明白自己所处的网络空间的规范。
尊重别人的时间,节省带宽用量和主机存储空间。
网络用语文明。
共享专业知识。
网络讨论要理智。
尊重他人隐私。
勿滥用权利。
宽恕他人的过错。
3.讨论隐私保护
小凯给好友小聪发送了一段自己在家录制的搞笑视频。在视频中,小凯装扮成小丑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小聪看了哈哈大笑,并把这段视频上传至班级群中,后来不知是谁把这段视频上传到了优酷。这段视频被更多的人浏览之后,下面的评论有好有坏。小凯看到这些评论后又气愤又伤心。后来,在学校也有人拿这段视频取笑他。
3.讨论隐私保护
事件的参与者
传播范围
参与者1
小凯
小聪
参与者2
小聪
全班同学
参与者3
班级同学
认识的人
参与者4
上传视频至公共网络的人
网络上的人
参与者5
在公共网络上观看到视频的人
全体大众
参与者6
评论人(还可以分成:发表侮辱性评论的人、发表尊重作者评论的人)
全体大众
参与者7
看到评论旁观者
全体大众
参与者8
取笑小凯的学校同学
全体大众
3.讨论隐私保护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保护好个人或他人隐私。
2.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1)小聪和上传视频至公共网络的人做法有哪些欠妥之处?
(2)发表侮辱性评论的人是否有欠妥之处?
(3)看到这些
的旁观者是否有欠妥之处?
1.
整个过程,哪两个人扩大了视频的传播范围?
参与者2:小聪
参与者4:上传视频至公共网络的人
3.讨论隐私保护
上述参与者的行为可以称为“网络欺凌”,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充满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网上欺凌如果造成恶性事件也会触犯相关的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4.火眼金睛
各位亲,感谢你们的所有祝福!16岁的感觉太棒了~
这个周日简直太嗨了!
小浩对他父母说来我家学习,我对父母说我去小浩家学习!
我和小浩玩疯了!
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明天地理考试呢!
这是小飞发在自己个人空间的内容,画出三处对他或他朋友小浩有消极影响的描述。
5.三思而后行
5.三思而后行
6.网络中的“放大”功能
古时候消息不灵通,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演变谣言,例如:
有个村里死了三头猪,传到隔壁村后,变成了哪个村的猪得了猪瘟,全死了。
过段时间这消息传到了更远的村,变成了某村出现瘟疫,死人了。
再过段时间消息传得更远了,变成...
...
那么,在网络中的消息会越传越偏吗?
在网络生活中,记得对方是真实的人。与现实生活中一样,需要遵守道德规范。
网络用语要文明,网络讨论要理智,
尊重他人隐私。
小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一、选择题
1.网络道德的特点是(
)。
A.自主性
B.多元性
C.开放性
D.以上皆是
2.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中已出现了许多不容回避的道德与法律的问题。下列行为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的是(
)。
A.在使用网络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
B.非法潜入网络进行恶性破坏,蓄意窃取或篡改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
C.使用微信聊天时,对网友反唇相讥,任意谩骂
D.制作计算机病毒,在网站上大肆传播
3.关于网络道德规范,下列认知正确的是(
)。
A.我要是能制作几个病毒,并攻击学校的所有电脑,该多好。
B.现在的盗版软件很好用,又可以省很多的钱。
C.网上的信息很丰富,我们要仔细辨别,不去浏览不健康和有害的网站。
D.在网上聊天时,因为对方不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可以和他乱聊、乱骂。
4.下列选项中,属于《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倡导的是(
)
A.浏览不良信息
B.增强自护意识
C.破坏网络秩序
D.随意约会网友
5.下列行为中最有可能侵犯了别人隐私的是(
)
A.向陌生人问路
B.把同学的考试成绩告诉其他人
C.借同学的英语词典
D.学习委员收语文作业
6.
“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是(
)提出的。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7.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今年正月初一,小华一家五口人接收到的微信拜年短信数量分别是30,
28,
35,
29,
33,则小华一家收到的微信拜年短信数量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30,
35
B.
30,
31
C.
31,
35
D.
31,
30
8.
《“机”不可失》提醒我们要(
)
A.
随时都要把手机拿在手上,以防丢失
B.
利用互联网促进沟通,倡导虚拟交往
C.
现代人只需要网络交往,现实交往已经没有必要
D.
掌握基本交往礼仪,建立人与人之间真诚友谊
9.
互联网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传播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造风清气正的共享空间,让网络充满正能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下面属于传播正能量的是(
)
A.
张琳在网上学习英语、查找资料
B.
李明在网上和美国的表哥通话
C.
罗煜将未核实传闻写成帖子发网上
D.
同学们将制作精良的“文明礼仪微视频”传到网上共享
二、判断题
10.小明把自己买的正版软件放在网上供别人下载,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____)
11.自从学会了使用爬虫程序,可以到任意网站爬取数据了。(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的特点是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
2.A
网络道德规范:①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②要依法律己,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法律禁止的事坚决不做,法律提倡的积极去做。③要净化网络语言,坚决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健康合理科学上网。④严格自律,学会自我保护,自觉远离网吧,并积极举报网吧经营者的违法犯罪行为。选项B,C,D的行为都是违反了网络道德规范,不可蓄意窃取或篡改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不可对网友反唇相讥,任意谩骂,也不可在网站上大肆传播病毒。选项A是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的。故本题选项A为正确选项。
3.C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选项A,B,D的做法显然违反了网络道德规范。故本题认知正确的是选项C的说法。
4.B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故应选B。
5.B
个人隐私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B选项把同学的考试成绩告诉其他人,是将私人信息泄露给其他人,属于侵犯他人隐私,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B
D
(30+28+35+29+33)/5=31
D
D
二、判断题
10.对
小明把自己买的正版软件放在网上供别人下载,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需要尊重知识版权,题干说法正确。
11.×
获取网络信息应该遵循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因此本题错误。第5单元 信息社会的建设
5.1信息社会的伦理与道德
一、教材分析
本项目主要围绕“保护自己与他人隐私”开展学习,通过“遵守网络礼仪,应对网络欺凌”和“保护自己与他人”两个任务的设置,分别探讨了四个问题,即网络语言礼仪、隐私保护(网络欺凌)、信息发布和网络行为决策。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网络礼仪的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
分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不同,了解在线发布个人信息的益处与风险
。
3.
知道保护自己与他人隐私信息的措施。
三、重点难点
重点:网络语言礼仪。
难点:个人或他人隐私的保护。
四、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有各种各样的礼仪:见面打招呼礼仪,酒桌礼仪,课堂礼仪等等。那么人们在网络中的交流需要遵守各种礼仪吗?
小浩正在参加学校网站论坛里的一个话题讨论。突然,一个发帖者开始不停地发送脏话,很多人用更恶劣的语言对这个发帖者“拍砖”,很快,论坛就被这些愤怒的语言“刷屏”了,讨论根本无法继续。
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如果你是网站管理者,应该怎么做?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讨论网络礼仪
上网交流时,人们常常看不到彼此的表情,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交流中,对方只能通过两种方式来判断你在想什么:
一种是你选择的文字,另一种是你的礼貌。所以,我们要注意网络语言和礼仪。
网络礼仪,国际上通行以下十大规则:
记得对方是真实的人。
现实中需要遵守道德规范,网络上也是如此。
明白自己所处的网络空间的规范。
尊重别人的时间,节省带宽用量和主机存储空间。
网络用语文明。
共享专业知识。
网络讨论要理智。
尊重他人隐私。
勿滥用权利。
宽恕他人的过错。
讨论隐私保护
小凯给好友小聪发送了一段自己在家录制的搞笑视频。在视频中,小凯装扮成小丑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小聪看了哈哈大笑,并把这段视频上传至班级群中,后来不知是谁把这段视频上传到了优酷。这段视频被更多的人浏览之后,下面的评论有好有坏。小凯看到这些评论后又气愤又伤心。后来,在学校也有人拿这段视频取笑他。
事件的参与者
传播范围
参与者1
小凯
小聪
参与者2
小聪
全班同学
参与者3
班级同学
认识的人
参与者4
上传视频至公共网络的人
网络上的人
参与者5
在公共网络上观看到视频的人
全体大众
参与者6
评论人(还可以分成:发表侮辱性评论的人、发表尊重作者评论的人)
全体大众
参与者7
看到评论旁观者
全体大众
参与者8
取笑小凯的学校同学
全体大众
整个过程,哪两个人扩大了视频的传播范围?
参与者2:小聪
参与者4:上传视频至公共网络的人
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小聪和上传视频至公共网络的人做法有哪些欠妥之处?
发表侮辱性评论的人是否有欠妥之处?
看到这些
的旁观者是否有欠妥之处?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保护好个人或他人隐私。
上述参与者的行为可以称为“网络欺凌”,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充满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网上欺凌如果造成恶性事件也会触犯相关的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火眼金睛
小飞发在自己个人空间的内容如下,画出三处对他或他朋友小浩有消极影响的描述。
各位亲,感谢你们的所有祝福!16岁的感觉太棒了~
这个周日简直太嗨了!
小浩对他父母说来我家学习,我对父母说我去小浩家学习!
我和小浩玩疯了!
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明天地理考试呢!
三思而后行
网络中的“放大”功能
古时候消息不灵通,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演变谣言,例如:
有个村里死了三头猪,传到隔壁村后,变成了哪个村的猪得了猪瘟,全死了。过段时间这消息传到了更远的村,变成了某村出现瘟疫,死人了。再过段时间消息传得更远了,变成...
...
那么,在网络中的消息会越传越偏吗?
小结
在网络生活中,记得对方是真实的人。与现实生活中一样,需要遵守道德规范。
网络用语要文明,网络讨论要理智,
尊重他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