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18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第18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04 18: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威18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4464050163195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
2.右图为某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示意图,它的类型是(  )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无法判定的
3.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
A.围湖造田 B.过度放牧 C.封山育林 D.退草还耕
5.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为森林。在此过程中
A.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逐渐消失
6.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示意图,①、②和③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寄生、竞争 B.寄生、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7.下列研究方法与目的不对应的是(  )
A.调查某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样方法
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D.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取样器取样法
446214569858.右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极少数是曲线X,其余的都是曲线Y的趋势
B.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C.不考虑迁入迁出,BC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K值不同
9.在制果酒、果醋、泡菜、腐乳时,发酵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分别是( )
A.无氧、有氧、无氧、有氧 B.有氧、无氧、无氧、有氧
C.无氧、有氧、有氧、无氧 D.兼氧、无氧、有氧、无氧
10.人们为提高粮食产量,曾采取“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等措施。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些措施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是(  )
A.自动调节能力增强 B.生物多样性下降
C.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大量减少 D.农作物产量降低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
1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B.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14.碳在大气圈和生态系统生产者之间的流动形式是(  )
A.碳酸盐 B.CO2 C.单质碳 D.含碳有机物
15.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6.在“草→兔→狐”组成的食物链中,兔所获得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 )
A.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兔体内未利用的能量
C.流入狐体内的能量 D.由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1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1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蛇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D.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19.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物环境
20.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依次是( )
①化学消毒 ②灼烧灭菌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消毒 ⑤高压蒸汽灭菌 ⑥巴氏消毒法
A.⑤③②①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21.下列有关生物技术操作,正确的是(  )
A.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B.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种
C.好氧型菌株在培养液中需静置培养,防止培养液沾染试管壁引发污染
D.若有细菌培养物泼洒出来,应先用纸巾盖起,再用漂白粉溶液使纸巾湿透,放置适宜时间后清除
22.灭菌的标准是(  )
A.杀死所有的细菌 B.杀死所有的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C.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 D.使病原菌不生长
23.在制果酒、果醋、泡菜时,发酵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分别是( )
A.无氧、有氧、无氧 B.有氧、无氧、无氧
C.无氧、有氧、有氧 D.兼氧、无氧、有氧
24.利用酵母菌、醋酸菌和毛霉进行发酵的适合温度分别是( )
A.30~35℃、18~35℃、15~18℃
B.18~25℃、30~35℃、15~18℃
C.18~35℃、20~35℃、15~18℃
D.30~35℃、20~35℃、15~18℃
25.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B.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
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6.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盐主要是为了调节水分,利于毛霉生长
B.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利于保持湿度,适宜制作腐乳
C.装坛阶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D.密封瓶口前瓶口不需要通过火焰灭菌
2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蝉→螳螂→黄雀”是一条食物链
B.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
C.食物网中,种间关系更加复杂,包括捕食与竞争
D.食物网的出现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B.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C.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D.动物都是消费者
29.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B.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C.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芽 D.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30.下列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的是(  )
A.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B.围湖造田、扩大生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C.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D.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的输人也能维持稳定
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C.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32.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D.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33.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往返
B.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可逆的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都是呈负相关的
D.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演替方向的影响是相反的
3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
B.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
C.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种群增长的模型中,只要λ大于0,种群数目就增加
35.关于传统发酵技术中涉及的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乳的“皮”为根霉菌丝
B.腐乳发酵菌种的适宜生长温度,稍低于果酒发酵的菌种
C.泡菜坛内的白膜是乳酸菌的繁殖形成的
D.家庭制作腐乳时,必须接种菌种
36.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37.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38.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39.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
B.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
C.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D.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与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
4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41.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毫升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图中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大草履虫所处的实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增长不可能按照_________________曲线增长。
(2)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_______________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_________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大草履虫群数量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
(3)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_________________曲线增长。
42.湖泊是调节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库,也是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示意图(图1)和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1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银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图2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甲→乙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4)该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水生生物的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__保护。
43.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等功能。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如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洗之后,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过程③和④所用主要微生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生产中为大量获得这两种菌种,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接种培养。
(3)过程③在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过程⑤在_______条件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4)鉴定蓝莓酒的方法是在酸性条件下用_____________检测样液,如果颜色由橙色变为_________色,则说明产生了酒精;鉴定蓝莓醋的常用方法是检测发酵液前后的______________变化。
44.请根据所学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应用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小组需配制用于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配制的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_________和_______。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除此之外,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菌结束后,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旁将培养基倒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这个操作称为__________。为了观察浸出液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采用_____________法接种。接种时,为了避免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_______附近进行。
(3)如图为连续划线法示意图,在图中______(填图中序号)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2056130109220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生物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A 6.C 7.B 8.A 9.A 10.B
11.C 12.B 13.D 14.B 15.A 16.D 17.C 18.A 19.A 20.A
21.D 22.B 23.A 24.B 25.B 26.C 27.A 28.A 29.D 30.C
31.B 32.D 33.A 34.B 35.B 36.B 37.D 38.C 39.D 40.C
每空1分,共6分
(1)J型
(2)种群 下降 上升 下降
(3)S型
42. 每空1分,共14分
(1)黑鱼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3 三、四(答全给2分)
(2)无机环境→丁 甲→丙(箭头标识每个1分)
(3)含碳有机物 CO2
(4)正反馈调节 就地
43. 每空1分,共9分
(1)防止杂菌污染
(2)醋酸菌 酵母菌 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
(3)氧气、糖源充足 氧气充足、糖源不足
(4)重铬酸钾 灰绿 pH
44. 每空1分,共11分
(1)氮源 无机盐 高压蒸汽灭菌 灼烧灭菌 干热灭菌
(2)倒平板 稀释涂布平板 酒精灯火焰
(3) ③ 每次划线的菌种都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最后一次划线结束时更容易获得单菌落(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