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文章,用的是文言,所以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板书:文言文)
(课件展示)“文言文”是相对于现在的“白话文”而言的。
“文言文”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词外也都是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时,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分的很清楚,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和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以后你们上初中,会学习到更多的文言文。
课文简介
(课件展示)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让学生在书中划线)
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本课的生字。(课件示,强调“诣”字读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首先看到课题——杨氏之子,怎么理解?
解释课题(课件展示)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杨氏:姓杨的人家 之:的。
子:古时称男孩为子,这里只儿子。 杨氏之子:姓杨人家的儿子。
朗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待会老师再读一遍,看看他和老师读的有什么地方不同,请同学们注意听。)
2.现在老师读一遍(停顿不一样)(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在书上像这样画出来)
3.同学们齐读一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字词随文讲解)七、课文分析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梁国:郡的名称。)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按说,他父亲不在家,他就应该走了,可是孔君平没有走,却叫了儿子出来,这说明什么呢?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很有礼貌,很懂事,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孔君平。 以:来,以便。 示:给……看。(孔君平指着什么给小孩看) 曰:说。 此:这,这个。 君:表示礼貌,相当于“您”或“你”。的意思。
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孔君平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我们来看孩子是怎么应答的。)
⑤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小孩称孔君平为“夫子” ,说明什么?(他很有礼貌)“应声答曰”又说明什么?(他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思维敏捷,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课件展示)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理解了课文意思后,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八、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文言文
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