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非凡集气瓶
*
非凡集气瓶
一、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
二、希望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设想
*
一、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
1. “课标 ” 的要求
2. “教材 ” 的理解
3. “学生 ”的 实际
*
一、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
1. “课标 ” 指出: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
一、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
2. “教材 ” 理解
出现多:14个实验装置图中出现集气瓶,是初中
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之一
*
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
*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
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
*
书上的习题
*
出现多:14个实验装置图中出现集气瓶,是初
中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之一
一、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
2. “教材 ” 理解
功能多:
*
①集气瓶
*
②反应瓶
*
③贮气瓶
*
1、基本功能
①集气瓶
②反应瓶
③贮气瓶
*
2、替代功能
检验
制气
*
3、待挖掘的功能
特殊集气瓶 洗气瓶 量气瓶 安全瓶
*
出现多:14个实验装置图中出现集气瓶,是初
中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之一
一、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
2. “教材 ” 理解
功能多:集气、贮气、验气、洗气、量气等
知识、原理、方法多:
3.学生情况分析
心理方面 知识方面 待学习和深化
已有 误区
期待感差
重知识
轻方法 收集气体
收集原理
不能做反应器
原理不清
只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气体
其它功能及原理
设计实验能力
创新能力
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
的能力
*
二、希望达成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集气瓶具有收集、贮气、 检验、 除杂、量气等功能;
(2) 理解装置的原理,并能根据原理正确的选择装置;
(3)知道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除杂的方法、原理。
*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集气瓶的讨论分析,体会由“特殊——一般”
再由“一般——特殊”的复习思路和方法;
(2) 通过集气瓶功能转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二、希望达成的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装置的转换,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学习
用联系的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对集气瓶功能的挖掘,感受变化的奇妙,
从而对化学复习课充满了兴趣和期待。
二、希望达成的目标
*
有哪些用途?
集气瓶
制气瓶
检验瓶
反应瓶
特殊的集气瓶
洗气瓶
代替哪些仪器?
知识
问题线
功能线
知识方法线
三、教学设想
量气瓶
还有哪些功能
贮气瓶
安全瓶
原理
方法
*
环节一:引入
*
*
比空气重
比空气轻
“难” 或“不易” 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小结1、收集气体
且不与氧气反应
环节二:基本功能
*
O2 CO2
收集方法
原因
注意事项
回归教材
*
小结2:反应器
*
回归教材:可作反应的容器
试管
烧杯
锥形瓶
集气瓶
不能加热
*
小结3:贮气瓶
*
环节三:替代功能
回忆:我们学过的实验中哪些仪器可以用集气瓶代替?
*
替代一:制气装置
*
小结:固-液不加热型制气装置
优缺点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
2. 2H2O2 2H2O + O2
MnO2
1.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回归教材:固-液不加热型
3. Zn+H2SO4==ZnSO4+H2↑
*
替代二:检验装置
*
*
小结:物质的检验
*
作用 试剂 现象
检验CO2 澄清石灰水 白色沉淀
碳酸盐 盐酸或硫酸 有气泡产生
回归教材:物质的检验
*
环节四:待挖掘的功能
提问:请同学分析,下列三组仪
器,分别可进行什么实验?
*
小结1:特殊的收集装置
比空气轻
比空气重
“难” 或“不易” 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
变形
“难” 或“不易” 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测量排出气体的体积
小结2:量气瓶
*
小结3 :洗气(除杂)装置
*
回归教材:物质的除杂
除杂
二氧化碳气体
水蒸气
试剂
NaOH溶液
(足量石灰水)
浓硫酸
*
小结4:安全瓶
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才能生成气体时,为避免加热不均匀而造成倒吸使装置炸裂,也常连接此装置,我们称它为安全瓶
安全瓶(防倒吸)
*
环节五:本节小结
集气瓶
制
气
瓶
检洗
验气
瓶瓶
反
应
瓶
安全瓶
贮
气
瓶
非凡
集气瓶
量气瓶
《中考说明》中的要求
1、会检验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2、会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和提纯。
3、能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
氧化碳
4、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5、知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6、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化
学实验方案,评价化学实验方案。
*
思考:1、集气瓶还有哪些功能?
2、上图中的集气瓶又具有什么功能?
环节六:课下再探究
*
非
凡
集
气
瓶
功能多
思考多
集气瓶
贮气瓶
反应瓶
制气瓶
检验瓶
洗气瓶
量气瓶
安全瓶
板书设计
*
创新之处:
落点实
视角新
思考多
*
教学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比“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得要好。
复习时如何将“点连线,线网面,面构体”?
能否以“物质的颜色”、“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性质(如中心物质CO2)等为线索设计复习课?
*
1、题目?(一器多用) (多功能瓶) (集气瓶的妙用)
2、体现哪些方法?
3、创新:落点低(落点实)
4、练习(课堂容量?)
5、实验平台(是否用?怎么用?是否好)
6、课堂练习?
思考:
*
1、2008年3月31日,奥运圣火“祥云”到北京,它采取的燃料是丙烷(化学式为C3H8),某探究小组就丙烷燃烧后产物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火炬点燃后,丙烷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有CO2和水。
(2)有CO和水。
(3)有CO、CO2和水。
【查阅资料】白色无水CuSO4遇水变成蓝 色,可用于检验水。
【实验设计】正确连接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的成分(每套装置限用一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装置导管口的顺序:混合气体→
→尾气收集(填导管接口代号)。
(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证明混合气体中不含CO的现象是 ;
检验水的装置的位置排列的原因是 。
【实验结论】假设(1)成立。
【反思】 火炬点燃后,所发生的反应 为 ,
所用燃料符合“绿色奥运”的要求,原因是 。
*
37. 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l)B装置中盛放足量浓
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____。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A装置和D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地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__(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