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写作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体会新时期下,如何对待中外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教学方法】
情景再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
预学案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作品相关——《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四、【文体相关】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杂文通常在三、五百字到一千字左右,几千字的很少。它笔墨不多,言简意赅。杂文篇幅虽然短小,取材却广泛多样。点滴的感受,片断的思想,鳞爪的观察,大至宇宙,小到微尘,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新闻时事,奇谈趣闻,皆可入文。作者评人、议事、说理、录言、记闻均可。
二、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正如鲁迅所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自下而上的血路来的东西。”(《小品文的危机》)
三、冷嘲热讽,幽默风趣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即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采用影射、讽喻、双关、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无情嘲讽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以上这四个特点,使得杂文成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五、【字词积累】
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玄()虚蹩()进孱()头
譬()如剌()伯
导学案
【文本探究】
一、用什么?
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二、谁来用?
1、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2、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态度是什么?
3、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是什么样的?
三、怎么用?
喻体 本体 做法
四、鲁迅有话说——文化自信
请针对鲁迅先生刚才说的话,写一篇短文。要求:
1、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先破后立的写法
2、不少于600字。
固学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仪节(yí) 脑髓(suǐ) 孱头(càn) 自诩(yǔ)
B、犀利(xī)?????针砭(biǎn)???糟粕(pò) 大度(dù)
C、蹩进(bié) 闭关(bì) 冠冕(guān) 残羹(gēng)
D、磕头(kē) 挖掘(jué) 玄虚(xián)????吝啬(sè)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自诩 冠冕孱头祟洋媚外 B.譬如国萃古董残羹冷炙
C.脑髓??磕头蹩进故弄玄虚????D.吝啬惴摩恐怖勃然大怒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冠冕堂皇大讲反腐败、背地里却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露出来了。
B.王局长退休之后仍关心局里的事,发挥余热,干劲十足,真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人。
C.邪教的头目为了达到骗人的目的,故弄玄虚,散布谣言。
D.鲁迅先生用他那枝神来之笔为我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的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中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拿来主义》学情分析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的,所以设计情景剧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了解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思想过程,同时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透析,也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
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对于杂文的相关知识,需要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多次出现,对于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没有进行展开。
《拿来主义》课堂效果分析
如果从表面认定这是一篇“议论文”,就让学生按“议论文”的套路来解读课文,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来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么‘拿来’”;而没有仔细地去探究,没有从实质上分辨出《拿来主义》是“议论文”这一大文体中的一个小类文体——“杂文”。那么就会将一篇鲜活的“杂文”,分析得死板生硬。
因此设计一个情景剧:
《拿来主义》情景剧
旁白坐在讲台的一侧,手拿稿子。
秉笔直书者坐在另一侧,随时准备板书。
旁白: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有的叫嚷复古主义,有的主张“全盘西化”。而在左翼文化队伍中,有人反对继承旧文化,有人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上的混乱。1934年6月4日,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在自己的书房里坐立难安。(鲁迅先生上场)
鲁迅:(动作、表情——表现坐立难安的状态)国家已经走到了危难的关头,想当年,我远赴日本,本想着通过医术拯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可是在日本的日子里,我深刻的意识到医术仅仅能够救人性命,可是拯救整个中国的一定是文学。我要用手中之笔来救国人。可是面对满目疮痍,到底什么才能救中国?
旁白:是啊,在这样的时刻到底什么主义才能救中国呢?下面请听来自“闭关主义者”的声音。
闭关主义者:阐述好处
鲁迅先生:容我想一想,智囊团,你们怎么看?
智囊团:周先生,我们智囊团认为不可以。我们不想让别人进来,可是强盗们还是破门而入啊!我们碰了一串的钉子,签订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啊!这都是闭关主义惹的祸啊。
鲁迅:有道理,闭关主义让我们落后挨打,实在是误国啊。
板书: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误国
旁白:下面请听来自“送去主义者”的声音。
送去主义者: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我们完全可以采用送去主义啊。
一送古董字画,二送古画新画,三送梅兰芳
增进友谊啊,世界和平啊!
鲁迅:容我想一想,智囊团,你们怎么看?
智囊团:周先生,我们智囊团认为不可以。请听我们的心声:(智囊团齐读)“能够只是送出去————做奖赏。”
鲁迅:有道理,送去主义让我们亡国灭种,实在是卖国啊。
板书: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卖国
旁白:下面请听来自“送来主义者”的声音。
送来主义者:我们可以什么都不用做,我们的外国友人们会送给我们很多好东西。比如:德国的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多好啊!我们也不用爆发战争,也不用赔款割地。世界和平啊!(做出还要说的姿态)
鲁迅:够了,不要说了。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你们的外国友人确实送给我们很多东西,可是有一件好东西吗?枪炮,是破的。我们的人民挨饿受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法国的香粉是能吃还是能喝啊!!!
旁白:是啊,连我旁白都听不下去了。太过分了!先生,送来主义绝对不可取,我们深受其害啊!
智囊团:周先生,“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对我们中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的变相侵略,是“抛给”的同义语。对我们只有害处。我们智囊团认为不可取。因为(智囊团齐读):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的缘故!!!
板书:送来主义——变相侵略——害国
鲁迅:看来,当今之计,唯有拿来。
板书:拿来主义
旁白:同学们,让我们一块说出我们的选择——全体齐读: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旁白回到座位
情景剧的设计,降低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可以更直观的再现文章的构思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文本,更容易理清作者的思路。
《拿来主义》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杂文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历来有很多的争议,尤其是对于“拿来主义”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左联内的不好风向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回击”的理解,所以对于大宅子的象征意义应该是定位于“中外文化遗产”,所以“拿来主义”就定位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章最大的写法一是比喻的使用,或者说是象征意义的使用;二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拿来主义》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仪节(yí) 脑髓(suǐ) 孱头(càn) 自诩(yǔ)
B、犀利(xī)?????针砭(biǎn)???糟粕(pò) 大度(dù)
C、蹩进(bié) 闭关(bì) 冠冕(guān) 残羹(gēng)
D、磕头(kē) 挖掘(jué) 玄虚(xián)????吝啬(sè)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自诩 冠冕孱头祟洋媚外 B.譬如国萃古董残羹冷炙
C.脑髓??磕头蹩进故弄玄虚????D.吝啬惴摩恐怖勃然大怒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冠冕堂皇大讲反腐败、背地里却贪污受贿的家伙,终于被揭露出来了。
B.王局长退休之后仍关心局里的事,发挥余热,干劲十足,真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人。
C.邪教的头目为了达到骗人的目的,故弄玄虚,散布谣言。
D.鲁迅先生用他那枝神来之笔为我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的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中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揣摩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味。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
?
?
②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
?
?
③只有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
?
?
三、重点段落阅读训练
(一)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第一段的“我们”是指谁?
?
?2.“礼尚往来”原意是什么?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
?
?3.对帝国主义别有用心的“抛给”,为什么要“说得冠冕些”称之为“送来”?
?
?4.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大意,并说明其主要的论证方法。
?
?5.第三段中“抛来”与“抛给”有何区别?
?
6.揣摩加点字词的意味: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答案
1.A项的“诩”应为“xǔ”,这是“形声字,读半边”造成的误读一定要对形声字中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字引起重视,平时加强积累B项的“砭”应为“biān”,注意它跟“贬”的声调不同D项的“玄”应为“xuán”,C项的“冠”是多音字,这里的读音是正确的答案:C
2.A项的“祟”应为“崇”,这两个字容易混淆,要分清它们上下结构对应部分的不同;B项的“萃”应为“粹”,“粹”是精华的意思,“萃”本义是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聚拢;如“荟萃”、“出类拔萃”D项的“惴”应为“揣”,“惴”读“zhuì”,意思是忧愁恐惧;“揣摩”的“揣”读“chuǎi”,意思是测量,量度另“揣”是一个多音字,还有另两个读音,要注意掌握答案:C
3.?“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符合A项的语境“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年富”是未来的年岁多的意思,跟前面“退休”的语境不符,使用是错误的“故弄玄虚”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的意思,符合这里的语境神来之笔:由神灵帮助而写出来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使用正确。答案:B
4、答案?C【解析】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有交叉部分,不能并列;B、缺少主语,应去掉“关于”;D、搭配不当,“挑起了……重担”或“承担……任务”
二、揣摩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味。
??①大师、发扬国光:反语手法。捧、挂:漫画笔法。生动形象地讽刺了送去主义者媚外求荣,打肿脸充胖子的可耻行径。
②反语手法,讽刺国民党政府奉行送去主义政策,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像话了。
③讽刺送去主义者拿糟粕当精华,到处炫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三、重点段落阅读训练
(一)1.我们中国人
?2.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文化交流应当是平等双向的,互补互利的。
?3.①讽刺帝国主义打着冠冕堂皇的“送来”幌子,实质是对中国的侵略②与“送去”相照应,揭示这种“送来”貌似公平友善,其实质完全不同:一个屈膝媚外“送去”,一个是居心叵测地“抛给”。
?4.论述实行“送去主义”将给民族国家造成严重后果或: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实质以及将导致亡国灭种的恶果。类比论证法
?5.“抛给”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6.运用反语手法,辛辣地嘲讽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的幻想与可笑的自诩。
《拿来主义》课后反思
一、个人课堂改进亮点总结
亮点1:情景剧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这篇文章的特殊性,采用情景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设身处地的理解鲁迅先生当时身处的环境以及鲁迅先生的选择。对于学生理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有直观的理解。
亮点2:连线题
如果自己思考、总结的话难度不小。尤其是三类人所对应的“投降主义”“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更是难上加难。连线题就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很直观的对应出三类人的本质属性,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零点三:鲁迅有话说
对于这篇杂文来说,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亘古不变,永远发展的问题。不仅仅1934年需要考虑,现在也需要认真思考。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我们现阶段应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这个环节,让老问题焕发新生机,新环境找到新办法,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不足之处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杂文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历来有很多的争议,尤其是对于“拿来主义”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左联内的不好风向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回击”的理解,所以对于大宅子的象征意义应该是定位于“中外文化遗产”,所以“拿来主义”就定位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篇文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的,所以设计情景剧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了解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思想过程,同时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透析,也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生成还是缺乏更充分地碰撞,辩论的过程不够激烈,展开不够。
《拿来主义》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部分,“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还应“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意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总分的12%)。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