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习题训练(一)
1.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并成为人民军队的第四个军种,被称为“国之利器”,“二炮“指的是( )
A.海军部队
B.空军部队
C.导弹部队
D.陆军部队
2.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
外交事业的发展
C.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
现代的社会生活
3.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下列措施中与这一目标不符的是( )
A.
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B.
组建五大军种,成立五大战区
C.
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D.
扩大军队规模,增加军队数量
4.有一支英雄的部队,它还没有宣布成立就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刚成立就在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它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
5.强大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包括
( )
①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
②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空军
③空军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④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6.
在1970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上,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①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海上驰骋
②人民空军开着我国仿制成功的歼-5型歼击机在蓝天上飞翔
③东海潜艇部队开着我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水下潜伏
④战略导弹部队严阵以待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7.“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一国两制”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9.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
①出席APEC会议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
A.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C.
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D.
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11.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某次亚非会议,他提出一项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 )
日内瓦会议
B.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2.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13.新中国成立以来,访问中国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是( )
A.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代表团
B.美国乒乓球队
C.美国橄榄球队
D.
美国芭蕾舞团
14.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
美苏争霸的僵持
B.
中苏的同盟关系
C.
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D.
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15.
20世纪70年代,美国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力
B.
美国实力越来越弱
C.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D.
国际形势的变化
16.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包括12集内容,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是(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17.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
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8.1979﹣1988年,日本约7成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1980年,对华持亲近感的人数甚至达到78.6%的最高峰值;与之相比,对华持有厌恶感的人数仅占14.7%。进入两国建交十周年的1982年,对华持有亲近感的人数为72.7%,首次超越美国的71.4%,中国成为日本民众感情上最易接受的国家。这充分说明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A.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态度趋向友好
B.日本希望中国成为西方联盟一员
C.民众的思想受到政治家的煽动
D.日本政府对中国崛起的认同
19.如图,20
世纪中后期,有位美国在联合国代表就一件大事发表感慨“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结合图判断,这个“转折点”是( )
A.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B.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20.1972年2月,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的历史事件是(
)
A.
尼克松访华
B.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C.
《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D.
上海主办APEC会议
21握手是一种礼节,但在有些场合的握手却能改变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周恩来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什么?
(3)此次尼克松访问中国,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什么文件?
(4)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那一年?中美关系的改善有何历史意义?
22.下列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
(2)材料二图表中显示有三次建交高潮。请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出现建交高潮的原因。
材料三: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其中的“异”则指各国之间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如果只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难免会矛盾重重;反之,只有“存大同、求小异”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摘自袁野《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3)材料三中“求同存异”原则是在什么会议中提出的?这一方针的提出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
(4)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成就及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5CCDCD
6-10CDADA
11-15CBBCD
16-20BBABA
21.(1)美国长期以来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国际形势的变化。
(2)中美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僵局,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联合公报
(4)1979年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相处等;第二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等;第三次: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等。
(3)万隆会议;作用: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4)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