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6.4 青藏地区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6.4 青藏地区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4 17: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藏地区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地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课属粤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四大地理单元》第四节《青藏地区》的第一课时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一一区域性和综合性。通过第五章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与第六章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学习区域的方法与步骤,这为学习青藏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节内容由“开篇简介”、“独特的自然环境”与“高寒地区农牧业”三个小框题与两个活动组成。其主要呈现内容为“地势高”对自然(气候、河流、资源)与生活生产(吃、穿、住、行、农业)的影响。在课标中的体现为: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而课标也提到:西部大开发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结合课标与整本书的设置,我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呈现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此展开青藏地区“高寒”对气候、河流、地表形态与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课时:重点在青藏地区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交通对青藏发展的影响,以及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以实现第二个课标要求。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来讲,通过对之前区域地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其学习方法及内容,但由于初中地理已学到后期,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别也较明显。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是本节教学任务完美完成的关键点。而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稍弱,因此,以青藏地区现象到分析本质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入手分析。??????
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为两大结构: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课前预习:学生在家通过扫二维码,观看教师发布的青藏地区基础知识的视频(1分钟),完成相应学案,对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高寒的特质有初步的了解。
课堂学习主要以创设旅行情景模式开展,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通过“行前准备(课前预习)——旅途经历——旅行收获”三步骤,去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以学生的视角去发现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生活生产景观,以提问、结合地图、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发现这些“独特”景观与“高寒”之间的联系。最终体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培养学生区域素养,加强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感知。
特别提出,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进了二维码,让学生能够在课后随时随地的了解地理课程知识,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地图,说出青藏地区位置与范围。
2、阅读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主要地形特点。
3、通过气候直方图,了解青藏地区气候特点。
4、通过视频图片,了解青藏地区河流、地表景观等自然特征与独特人文特征。
5、分析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记的方式,让学生从感官上更加贴近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以便学生轻松分析认识“高寒”特性对青藏地区自然、人文的影响。
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结合青藏地区地形、气候,分析了解高寒牧区与河谷农业的分布与特点。
3、通过学习,了解区域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视频与图片的播放,让学生领略青藏地区的雪域风光,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
2、感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高寒”对自然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河谷农业的发展;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方法: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情景创设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在家扫描预习二维码,观看青藏地区相关视频,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期
166370111760导入:情境创设
导入:情境创设
展示我与一位西藏学生的合照,学生通过穿着推断该学生的家乡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哪个区域。并由此开启去往扎西家乡旅行做客的旅程。
学生通过照片的展示,对青藏地区有初步的认知。
学生进入情景状态。
346075155575行前准备
行前准备
行前准备:
投影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完成青藏地区位置、范围、地形区、地形特点的校对。
(1)介绍旅行路线。
提问:小明说拉萨和成都的纬度位置相当,所以气候差异不大,因此不需要额外带一些特别的行李,你们赞同吗?
(2)展示拉萨与成都气候直方图,了解气候差异的原因,并讨论特别携带行李。
1、学生校对课前完成的学案,强化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地形特点的认知。
2、(1)通过小明的行李,让学生思考拉萨与成都纬度位置相当,但气候差异大的原因——海拔。
(2)通过两地的气候直方图比较,思考应该带哪些行李,得出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寒冷、日照强、空气稀薄。
通过行前准备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融入角色,自主学习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点,并分析地形高对气候的影响。
-41910264160旅途经历
旅途经历


站:

-5632451155065旅








1、播放青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视频,提问:欣赏路途美景,你看到了青藏地区哪些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穿、住、行、文化等)景观?
补充、追问:
河流发源地——长江、黄河
我国最大湖泊——青海湖
藏袍是如何穿的(学生演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
碉房的特点
高原之舟,交通不便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所看到的景观,
思考所呈现的这些景观的原因。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雪山、冰川、河流发源地、高原湖泊,藏袍、碉房、帐篷、牦牛、藏文化),并能深入分析这些景观产生的原因——高寒。

二站:那

1、情景展示做客泽仁东周家,东周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藏餐:牦牛肉、糌粑、酥油茶
提问:1、为什么藏家主食以牦牛肉为主?
(让学生明白该地以畜牧业为主,引导分析原因——高寒。)
2、你知道糌粑是由什么做的吗?
3、你认为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学生思考讨论,并画出位置,教师修正、总结:青藏地区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是热量,因此应该选择在海拔低,热量稍高的地方——河谷地区)
4、东周自豪的说:“我们这里的农作物品质可比你们四川盆地的要高很多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学生思考回答:
青藏地区主要养牦牛,发展畜牧业。原因是海拔高——寒冷——以草原为主——形成高寒牧区——耐寒畜种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了解青稞,明白青藏地区不只有畜牧业,还有种植业。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并在青藏地区地形图上画出可以发展种植业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思考分析得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
通过藏家的“吃”,探究青藏地区的农业。通过学生发言选择适宜种植业发展区域,强调农业发展的必备要素。通过地形图,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青藏地区为什么发展“河谷农业”。
通过比较四川盆地与青藏地区,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体会“高寒”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收获点滴。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农业生产景观,并倒推产生这些景观的原因——高寒——板块运动。假设没有板块运动,思考现在的青藏地区。引导学生体会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等各个方面。

2、特产分享。
提出特产“虫草”引发的争论与思考,引出下一节课内容:藏区发展与环境保护。
学生回答:
自然景观:雪山、冰川、高原湖泊、河流发源
生活景观:吃——牦牛肉、糌粑、酥油茶;穿——藏袍;住——碉房、帐篷;行——高原之舟、交通不便。
生产——畜牧业、河谷农业
2、通过特产“虫草”,从实际问题思考青藏地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并在课后网上查阅资料,下节课一起探讨。
1、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通过总结的方式,再现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与农业特色与青藏地区“高寒”特点的关系。
通过假设没有板块碰撞来强化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让学生充分感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并能够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其他区域的特色。
2、以“虫草”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与思考,并延伸到第二课时的内容——青藏地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