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说出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认识四川盆地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四川盆地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四川盆地的气候特征。
4.分析四川盆地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5.根据地图归纳四川盆地人口、城市分布特点;掌握四川盆地丰富的物产和旅游资源;结合地图,掌握四川盆地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教学重点
了解四川盆地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和盆地文化(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播放片段:大熊猫被马来西亚退回。
提问:大熊猫栖息地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视频观看,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内容一:巴山蜀水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一)部分内容。
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内容,并进行课堂展示
培养学生读图和归纳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板图,明确四川盆地的位置与范围。
分组派代表依次贴出四川盆地周围的地形区及内部的成都平原,并描述四川盆地的位置与范围。
学生通过贴图,掌握四川盆地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观察四川盆地地形图,分析四川盆地地形特点。
结合教材认真思考,并在书上作相应勾画或笔记
通过观察地图,归纳并掌握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流向,思考四川盆地的地势特点?
学生结合图文,思考四川盆地的地势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看图、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底部活动题,并分析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完成教材P51活动题,分析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内容二:天府之国
视频欣赏,说明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组织学生探讨原因,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1。
结合教材,完成合作探究1: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有哪些?(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方面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展示四川盆地旅游资源。
学生举例说出四川盆地的优美风景。知道《世界遗产名录》
加强对乡土地理的认识,学习身边的地理
内容三:蜀道变通途
组织学生结合刚才所学地形内容,讨论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2。
小组探究:结合所学地形内容思考,为什么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力
播放微课视频:了解蜀道变通途过程
观看视频,了解四川盆地水陆空发展
让学生感受四川盆地交通发展变化历程,学习身边的地理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有哪些有利条件?
阅读56知识之窗,找寻答案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七嘴八舌话收获
在本堂课收获了什么回答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
课后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测
巩固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