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5.2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5.2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4 17: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用其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一句话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板书:一、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何特点?{板书:走向}
(2)找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板书:经过的省区}
(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是( )湖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山西
【探究活动2】引导学生读图并完成7页“活动”。(1)在地图中找出一月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淮南北两侧的气温差异。(2)找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淮南北两侧的气温差异。(3)通过这两个气候要素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探究活动3】根据探究2所得的依据完成课本9页的表格
【探究活动4】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完成9页3—(1)“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的表格。
【讲授新课】{板书:二、贺兰山}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贺兰山的位置、了解其走向;
【探究活动5】分组讨论:贺兰山对宁夏平原发展成为“塞上江南”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小结:为南方与北方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谋献策。
板书设计:
1、秦岭与淮河的位置(走向、经过的省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贺兰山的位置及其地理意义。
作业:
1、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界线要经过秦岭-淮河,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插图4—1秦岭—淮河线示意图,谁能说出秦岭—淮河线的走向?结合我国政区图,谁能说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
3、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和_____;以南耕地类型以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
4、秦岭山脉是我国___ _流域和__ __流域的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____平原,南侧是狭窄的____谷地.
5、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______性,地理______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6、在中国地图上,把________线,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和________边缘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可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________
7、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位于东部_________气候区.秦岭和淮河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______地区和_____地区的分界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而完成,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迁移、总结知识的能力。基础好的学生容易理解与互动而基础差的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