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6.2 南方地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6.2 南方地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4 17: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方地区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位置与分布: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识别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指出区域的地形特征。应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区域联系:区域内三大主要地形区的的地貌特征,分析南方地区的农作物及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读图、识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所以,针对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新课标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我将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南方总体自然特征及认识三大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识图、交流探讨等过程提高对地理事物的识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以及细心观察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南方总体自然特征。
2.教学难点
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五、教学策略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以及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所以,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启发法来进行本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主要采用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来进行本堂课的学习。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首先,是我的新课导入部分。我将在课堂上演唱一首《山路好比春江水》,并向学生提问,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很快回答出,这是广西的民歌,让学生直接从歌声中感受到南方曲调的悠扬婉转。紧接着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几幅有关南方风土人情的图片,比如:诗人眼中的南方、吃货眼中的南方等,以多方面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南方特色,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同桌进行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眼中的南方是怎样的。
以我们生活的南方作为切入点,用歌曲和图片的方式不仅可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还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开阔彼此的眼界。
接下来,是我的新课教学部分。
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南方区域概况,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南方主要三大地形区,第三部分分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利弊条件。
首先,我将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介绍南方的区域概况。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将在屏幕上展示出南方地区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地图,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从而归纳出南方在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在人文环境方面,我主要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南北方在主食、传统民居等方面的不同点来说明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介绍南方经济发达的体现。
新课标要求教师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认识三大主要地形区。在讲授长江中下游平原时,我将以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的自然优势条件。在东南丘陵方面,主要介绍红壤的特点以及认识东南丘陵的农、林、矿产资源丰富。在云贵高原方面,主要通过视频向学生介绍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
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问题形象生动,化难为易。
分析一个地区的区位发展因素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分析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本堂课的难点。所以,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我将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的学生说说有利条件,第二组说说不利条件,并提示学生可以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进行思维发散,并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新颖的小组讨论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够在交流中突破重难点,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最后,我将在屏幕上布置两道选择题以巩固课堂知识并通过启发法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设计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南方地区
1832610168910自然
自然
1832610124460人文
人文
1365885279401384935201295区域概况
三大主要地形区
2137410180340有利
有利
2156460132715不利
不利
1718310641351699260285115农业发展条件


教学反思
波斯纳说过,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堂课采用图文并茂的直观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学生交流谈论时自由度不够宽松,教师引导太过,限制了部分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