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爱莲说
作者
字
谥号
生卒年
朝代
籍贯
人物
评价
代表作
作者名片
周敦颐
茂叔
元公
1017—1073
北宋
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
世称濂溪先生,哲学家,宋朝理学创始人。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石鼓七贤”。
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体知识
1、“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
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2、《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本文是周敦颐任南康(今属江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字音断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ǎn
yú
màn
释译文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多。
只。
爱莲说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竖立。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更加。
耸立的样子。
语气词。
我。
释译文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指品德高尚的人。
少。
应当。
叹词,表示感慨。
释译文章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人很多了!
文言现象
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值得
可以
少
新鲜
可
鲜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远
清
远闻
从远处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清芬
一·一词多义
文言现象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形容词作动词,远闻。
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
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
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
竖立
种植
(xiǎn)少
新鲜
合适
二·词类活用
三·古今异义
应当
文言现象
“之”字用法辨析
1、水陆草木之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何陋之有
4、学而时习之
5、处处志之
6、马之千里者
7、往送之门
(宾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动词,到,往)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文章赏析
1、本文的文眼是“爱”,通读全文:
(1)作者究竟喜爱莲的什么?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
(2)说说作者是从哪种角度来描写“莲”的?
(3)赋予了“莲”什么品质?
(4)莲的这些特征象征着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
文章赏析
语
句
描写角度
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体态
风度气质
高洁庄重
正直不苟
芳馨清高
文章赏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姿态美好,令人敬重又不敢轻侮。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主旨句)
象征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庄重质朴不炫耀。
象征君子正值不苟,行为方正,豁达大度。
(4)莲的这些特征象征着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
文章赏析
文章“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几句,作者通过描绘莲的生长环境、体态和风度气质,写了莲高洁庄重、正直不苟、芳馨清高的品质,以“莲”自喻,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写法学习
托物言志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情感等。
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文章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特点:
作用:
技巧:
找准所托之物
把握外在特征
挖掘内在品质
探寻物志相似点
体察所言之志
文章赏析
2、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
(1)是怎样写的?
(2)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陶渊明—(独爱)—菊—(喻)—隐逸者——陶后鲜有闻。
予 —(独爱)—莲—(喻)—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甚爱)—牡丹—(喻)—富贵者——宜乎众矣。
文章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过着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避世的隐士、人格的独立)
菊——隐逸者
文章赏析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唐·徐凝《寄白司马》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白居易《牡丹芳》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
牡丹——富贵者
文章赏析
(2)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菊之爱”(避世、人格独立)
莲的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追求功名富贵)
莲的正直清高
衬托
(正衬)
反衬
写法学习
衬托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分类:
①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
②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中心主旨
《爱莲说》一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批判。
内容理解
爱菊的人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的人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富贵;爱莲的人代表的人生态度是在追求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对比阅读
作品
作者
文体
所托之物
所言之志
马说
爱莲说
陋室铭
托物言志(寓意)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铭”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一种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莲:君子
陋室:
陋室不陋,惟吾德馨。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对比阅读
作品
文眼
表现手法
写作思路
马
说
爱
莲
说
陋
室
铭
托物言志(寓意)
“不知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爱莲”
莲,花之君子者也。
“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托物寓意
菊花、牡丹衬托莲
山水类比陋室,龙仙类比室主,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①提出见解
②揭示原因
③抨击现实
①爱莲缘由
②点明心志
①点明主旨
②陋室不陋
③收束全文
写作实践
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要求: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提示:①仔细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
②深入挖掘景或物的内在品质;
③探寻物与“志”的相似点,体察所言之志。
④语句连贯,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