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06 07: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绚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称为南极光,在北极称为北极光。
极地地区
北寒带
南寒带
在地球南北两个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和成为极地地区。
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欧洲
北美洲
亚洲
北 冰 洋
N
北极圈(66.5 °N)
逆时针
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南 极 洲
s




西




顺时针
南极圈(66.5°N)
北极地区气候
南极地区气候
气候: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南极地区的气候与北极地区的气候哪个更加极端、恶劣?
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
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陆地储存热量的能力相较于海洋要弱。
北冰洋
南极洲
原因之一:海陆性质不同
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原因之二:海拔不同
世界部分大洲平均海拔(单位:米)
南极洲 亚洲 非洲 欧洲


(平均2000
多米)
洲名
平均 海拔(米)
南极洲
2350
亚州
900
非洲
750
北美洲
700
南美洲
600
大洋洲
340
欧洲
300
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
北极地区虽然不象南极地区那么严寒,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到250毫米之间。
冰雪具有强烈反射阳光的作用
太阳给予南极大陆光热的75%-90%被反射而损失掉!
这更加剧了南极气候的寒冷!
原因之三:冰雪反射
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的。
成语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一小部分。寓意揭露出的问题只是一小部分,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
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1912年4月14日,它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横跨大西洋驶向美国纽约。
然而不幸的是在她的处女航中,泰坦尼克号便遭厄运,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造成船中部破裂,五间水密舱进水,4月15日凌晨2时左右,泰坦尼克号船体断裂成两截。
电脑模拟与冰山相撞的场景
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海底,3700米处,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1517人丧生,其中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海难。其残骸直至1985年才被再度发现,目前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护。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
小资料
  探险家称南极地区为“风库”,这话不假。我们在南极地区下锚63天,47天是6级以上的大风天。据澳大利亚一个科学考察站20年的记录,南极地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有300天,南极地区的风凶极了,刮起来尖叫着,顺着地面横扫,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掀倒。
阅读材料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对南极地区的大风有这样的一段记述。
原因之四:风力不同
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8级)米,最大风速可达每秒100米,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每秒10米(5级)。
12级的台风风速是每秒32.6米,南极的狂风常超过12级台风,常常达到每秒55.6米(16级)。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瞬间吹的光亮如新。
总结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的原因
在这样极端的气候条件是否有生物生存?
原因之一:海陆性质不同
原因之三:冰雪反射
原因之二:海拔不同
原因之四:风力不同
全世界的企鹅共有18种,大多数分布在南极地区。体型最大的帝企鹅,平均身高1.1米。在陆地上,他们像身穿燕尾服的绅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遇到危险连跌带爬。
喜欢排队的绅士企鹅
在水里,企鹅短小的翅膀成了一双强有力的划桨,游速可达每小时25千米,一天可以游160千米。
南极磷虾体长45-60毫米,最大的也不过1-2厘米。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并以庞大群体方式生活,有时密度达到每立方米1-3万只。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它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集群,储量高达50亿吨,比全球粮食的总量还要高,更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南极磷虾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美食,营养又美味。被称为“脑黄金”南极磷虾每年会被吃掉3亿吨。
蓝鲸被认为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度可达33米,重达181吨,南京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
南极是最好的赏鲸之地
虎鲸是海洋哺乳动物最显著的面孔,他的黑色和白色鲜明夺目,非常容易辨认,但是也被称为逆戟鲸,是凶猛的猎人,他们成群结队地捕捉猎物。
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齿与复杂的叫声而鸣,非常喜欢炫耀自己,性情温顺,游泳速度较慢。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但皮肤其实是黑色的,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奔跑时最快速度是60千米每小时,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北极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曾被人们认为是海洋动物。
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开始逐渐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020年7月份《自然杂志》发布的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北极熊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这一物种或将于2100年灭绝。
北极狐分布于北极地区,活动于整个北极范围,被称为“雪地精灵”。具有很密的绒毛,可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冬季的北极狐拥有一身洁白的毛发,并且长相漂亮可爱,深受大家喜欢,如果说什么动物最仙,估计非北极狐莫属。
北极狐遇到夏季尴尬的换毛时期,会颠覆人们的认识
夏季时,雪地精灵一秒变灰公主
海象
海狮
身上有豹纹,喜欢嬉戏的海豹
三、 科学考察的宝地
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1、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
南极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煤矿储存量约为5000亿吨。
南极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区,可供世界开发到200年,为世界之最。
南极的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南极大陆的石油储量还未查清,但至少是非常有潜力的世界资源。
根据《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中的内容,任何国家都不允许在南极大陆上从事任何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这项规定从1998年就被严格执行,一直到今天没有人敢违背这项条约。
几千万年前,南极大陆尚在热带,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当时是动植物的乐园,亿万年来森林周而复始的生长死亡,积累下来的腐殖层经过漫长的地质沉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南北极为何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南极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仅南极大陆储存人类可用淡水的72%。
极为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
不能够有效利用
科学考察的意义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在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取血样或者钻冰心,就如同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来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来判断地球的健康状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科学家们在南极地区钻取冰芯
三、 科学考察的宝地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占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
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1、考察规模与历史
1989年至1990年,由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日本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考察队历时7个月完成了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六国勇敢的开拓者卧寒冰,遇风雪,置生死于度外,终于在1989年12月12日到达了南极极点,在南极考察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穿越南极
位于南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站
我国南极、北极所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耸立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1989年2月26日,我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规模壮观的中山站。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南极昆仑站正式开展。
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正式建成开战。
观察: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几月份?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月份?
2月份
1、南极暖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2、南极极昼,易于进行科学考察。
北极建站时间为7月份
2004年7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正式落成。
科学家在北极采取雪样进行研究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由乌克兰船厂于1993年完成建造的一艘极地破冰船,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然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
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直到现在足迹遍布4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小资料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境内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阅读材料
日本猎捕鲸
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过度捕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破坏其生态环境。
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
8国在北极地区的资源分配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此外,石油泄漏等重大的突发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全球变暖同样影响着极地环境
小资料
  南极地区,这片洁净的土地,不能受到污染。这是各国南极考察队员的共同心声。在南极地区,队员们外出考察都要把用完的酒瓶、罐头盒装进袋子封好,有时甚至把粪便也要装入塑料袋带回站上处理,有些垃圾还要带回本国处理,不能随便扔掉或烧掉。
阅读材料
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南极条约》
《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保护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