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过关练习
一、文学常识:
魏学洢,字子敬,
末人,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其代表作《核舟记》被清代
收入《
》。
二、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
2.能以径寸之木
以:
径:
木:
3.为宫室
为:
4.罔不因势象形
罔:
因:
象:
5.尝贻余核舟一
尝:
贻:
6.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
大苏:
泛:
云:
7.长约八分有奇
有
奇
8.高可二黍许
可
许:
9.中轩敞者为舱
轩敞:
为:
10.箬篷覆之
箬篷:
11.启窗而观
12.雕栏相望焉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
兴
14.石青糁之
石青:
糁:
1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而:
16.佛印居右
居:
17.东坡右手执卷端
卷端
:
18.左手抚鲁直背
抚:
19.鲁直左手执卷末
卷末:
20.如有所语
如:
21.其两膝相比者
比:
22.佛印绝类弥勒
绝:
类:
23.矫首昂视
矫:
24.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25.诎右臂支船
诎:
26.左臂挂念珠倚之
它
27.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28.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29.左手倚一衡木
衡:
30.右手攀右趾
攀:
31.若啸呼状
若:
状:
32.其人视端容寂
视:
容:
33.若听茶声然
若:
然:
34.其船背稍夷
夷:
35.则题名其上
题:
36.天启壬戌秋日
天启壬戌:
37.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
38.细若蚊足
若:
39.钩画了了
了了:
40.其色墨
墨
:
41.又用篆章一
用:
42.文曰“初平山人”
文:
43.通计一舟
通计:
4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
曾:
盈:
4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盖:
简:
修狭者:
46.技亦灵怪矣哉
灵怪:
三、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
6.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
四、文意理解:
1.填空:船头共坐三人,东坡居
,佛印居
,鲁直居
。
东坡的外貌特征是
,佛印的外貌特征是
。
2.文中突出了谁的主人地位?体现了本文所说明的什么主题?
;
。
3.三、四、五段三段按???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
、???
和船背。
4.从“苏、黄共阅一手卷”的情景来看,说明这两人正在
;这表现了他们的亲密友好志趣相投;与苏黄二人相比,佛印的神情,气质大不相同,说明他的身份是
,表现了他
的特点。作者对人物的生动细腻的描绘,具体说明了王叔远雕刻的精湛技艺,照应了本文开头的
,
这句话。
5.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2)佛印——
(神态特征)
6.“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7.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典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
8.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第③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
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第2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五、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联系课文,完成后面习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而百千人大呼
(2)如有所语
(3)两股战战
(4)几欲先走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高可二黍许珠
可历历数也
3.
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译:
4.
《核舟记》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
说明顺序;本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5.
《核舟记》与本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核舟记》过关练习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其代表作《核舟记》被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
二、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
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能以径寸之木
以:用
径:直径
木:木头
3.为宫室
为: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
罔:无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
尝:曾经
贻:赠
6.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原来是
大苏:苏轼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7.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
奇,零数
8.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许:左右
9.中轩敞者为舱
轩敞:高起、宽敞
为:是
10.箬篷覆之
用箬篷
名词作状语
11.启窗而观
表承接
12.雕栏相望焉
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缓缓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
石青:用石青
糁:涂
1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
16.佛印居右
居:位于
17.东坡右手执卷端
卷端
:画幅的右端
18.左手抚鲁直背
抚:轻按
19.鲁直左手执卷末
卷末:画幅的左端
20.如有所语
如:好像
21.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22.佛印绝类弥勒
绝:很
类:像
23.矫首昂视
矫:举
24.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
25.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6.左臂挂念珠倚之
它,代指左膝
27.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8.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29.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30.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扳着。
31.若啸呼状
若:好像
状:……的样子
32.其人视端容寂
视:眼神
容:神情,神色
33.若听茶声然
若:好像
然:……样子
34.其船背稍夷
夷:平
35.则题名其上
题:雕刻
36.天启壬戌秋日
天启壬戌:纪年法
37.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男子美称。
38.细若蚊足
若:像
39.钩画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40.其色墨
墨
:黑
41.又用篆章一
用:刻
42.文曰“初平山人”
文:文字
43.通计一舟
通计:总计
4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表转折
曾:竟然
盈:满
4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盖:原来是
简:通“拣”,挑选
修狭者:者为定语后置标记
46.技亦灵怪矣哉
灵怪:神奇
三、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无不按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戴着高帽子,留着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6.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佛印)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庭坚)不相同。
四、文意理解:
1.填空:船头共坐三人,东坡居中,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东坡的外貌特征是峨冠而多髯,佛印的外貌特征是袒胸露乳。
2.文中突出了谁的主人地位?体现了本文所说明的什么主题?
苏东坡;大苏泛赤壁。
3.三、四、五段三段按???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
、?
和船背。
空间
船头船尾
4.从“苏、黄共阅一手卷”的情景来看,说明这两人正在欣赏画卷并互相谈论;这表现了他们的亲密友好志趣相投;与苏黄二人相比,佛印的神情,气质大不相同,说明他的身份是和尚,表现了他超脱尘世,不受世俗礼教的约束的特点。作者对人物的生动细腻的描绘,具体说明了王叔远雕刻的精湛技艺,照应了本文开头的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句话。
5.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1)苏东坡——
?峨冠多髯????(肖像特征)
(2)佛印——
??绝类弥勒?
(
矫首昂视)(神态特征)
6.“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的思想感情。
7.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典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8.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的字数,其目的是突出表现雕刻者技术的高超.
9.第③段的结构形式是?????????????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
。
总——分(1分)?
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10.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1.第2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五、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联系课文,完成后面习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而百千人大呼
一会儿
(2)如有所语
说话
(3)两股战战
大腿
(4)几欲先走
跑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
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高可二黍许珠
可历历数也
3.
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
4.
《核舟记》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空间说明顺序;本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侧面(间接)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5.
《核舟记》与本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译文】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六、《核舟记》的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七、《核舟记》的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