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石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国内外各类石头造型艺术作品,抓住石头的色彩、肌理、质地及形状等特点并合理展开联想,感受石头造型艺术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从不同角度观察石头,尝试用夸张、变形等绘画手法进行添画,把单块石头表现成动植物等艺术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美化生活的情感,培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石头观察、想象、彩绘、装饰,创作一件石头艺术品。
难点:抓住石头的形状、色彩、肌理、质地等特点进行合理的联想。
三、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形状、大小适合学习的石头,水粉颜料、画笔、记号笔。
教师:PPT、范作、石头、颜料、学生作品展示架等教学用品。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华侨华人春晚节目《会唱歌的石头》的视频片段。
(2)石头不仅会唱歌,石头还会说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能让石头会说话 呢?那就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这一课:
揭示课题:《会说话的石头》。
(二)、讲授新课
(1)幻灯片出示各种石头造型景观图片,让孩子们谈谈感受。
师:看,这后面中巨大的石头造型像什么?
生:像人的造型。
师:这圆柱形的石头形成了人的头像短凸的额头,深深凹陷的眼睛,高且大的鼻子,宽大的嘴巴,表情十分的深沉,这些石像没有腿,只有半身像,这是位于智利的复活节的石像,西元一千年前,拉帕努伊人利用火山岩完成了8000尊巨型人像摩艾。
师:瞧!水面浮出一只大海龟,它是活的吗?
生:不是,它是石头.
师:对,它是一块造型像海龟的石头。谁来说一说哦,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像海龟。
生:
前面圆形的石头像海龟的脑袋。
长一点的大石头,像海龟的脚,在游动的样子。
最大块扁平的石头,像海龟的壳,石头上一道道被海水冲刷形成的肌理划痕更像龟壳上的花纹。
师:(补充说明)这就是位于福建泉州崇武古城石雕公园内的一块龟形礁石,它是园内最大的石龟,有机会放假的时候,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看看。
师:这是哪里?每一位平潭人都非常熟悉的景点?
生:海坛天神。
师:这是位于平潭南海乡的海坛天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这一神奇的石头形态像天神头枕沙滩,悠闲地躺在海滩上。
师:欣赏了这三幅来自于大自然的石头造型景观,是如此的奇妙有趣,今天老师也把神奇的石头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中来,同学们一定都发现了。
(2)师(拿一块石头)问:石头是什么形状?石头是什么颜色?表面有没花纹?质地是光滑还是粗糙的?(引导学生观察石头的特征并进行联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上下左右翻转着去看石头像什么,进行想象。)
师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形状、颜色、肌理、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
(三)学习彩绘,讲解方法。
教师示范:
师:石头是什么形状?石头是什么颜色?表面有没花纹?质地是光滑还是粗糙的?
生:回答。
师总结,并板书归纳。
师:石头都长一个样子吗?不是,石头各不相同(播幻灯图片)。
看这许许多多的石头都不一样,有的形状长一些,有的圆一些,有的......老师手里的这块石头,同学们看它像什么?接下来老师就要把它变成一只会说话的刺猬。
教师将手中的石头通过想象后,进行绘画表现,现场作画,让石头变成“会说话的石头”。(引导学生可以用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
师:不同石头,除了像刺猬,有的像茄子,有的像人,根据石头的不同形态,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创作出哪些形象类型?(板书)
(四)欣赏石头造型彩绘图片。(播放幻灯图片)
师:根据石头的造型特点,画上适合它的形象。快带上奇思妙想创作一块“会说话的石头。
(五)学生动手创作。
创作单块石头造型作品。
作业要求:
a.根据石头的形状、颜色、肌理、质地等特点进行合理想象。
b.运用夸张、变形等彩绘手法让石头变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c.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5)教师巡回指导。
(六)、学生作品展示、互评。(让学生完成后,将作品放入讲台上的作品展示架。)
(七)、课程小结、拓展延伸:
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头,通过同学们的想象和创作,被赋予了生命,成了活泼、生动的会说话的石头。同学们课后也可以尝试用几块石头拼在一起,制作出石头组合造型作品。
石头是大自然送给我们人类的礼物,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平潭是一个海岛,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许许多多奇特、美丽的石头。平潭还成立了奇岩怪石保护协会,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平潭最全、最美的奇岩怪石风光。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课题:会说话的石头
观察石头:
1、形状 1、动物
2、颜色 ----想象、创作(元素)----- 2、植物
肌理 3、人物(卡通)
4、质地 4、与生活相关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