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6-05 09: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溶液》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配制5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烧杯
B.
量筒
C.
蒸发皿
D.
玻璃棒
2.下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得出以下几条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
A.t1℃时,M、N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
D.
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
3.一定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
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
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
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4.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
B.
生理盐水各部分性质和密度都一样
C.
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生理盐水的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D.
生理盐水中的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5.要配制100
g
5%的蔗糖溶液,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
A.
称取5
g含杂质的蔗糖
B.
用量筒量取90
mL水
C.
搅拌后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
D.
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
6.20
℃时,往1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B.
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D.
所的溶液的质量为120
g
7.用浓盐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时必不可少的一组仪器是(  )
A.
玻璃棒 量筒 烧杯 胶头滴管
B.
托盘天平 量筒 烧杯 玻璃棒
C.
托盘天平 玻璃棒 烧杯 胶头滴管
D.
量筒 烧杯 漏斗 玻璃棒
8.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
A.
蔗糖溶液
B.
酒精溶液
C.
氯化钠溶液
D.
澄清石灰水
9.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10.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所用NaOH已经潮解
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C.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D.
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11.20
℃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
20
℃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4
g
NaCl
C.
③④中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
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
12.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

B.
酒精
C.
汽油
D.

1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14.室温时,从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
g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  )
A.
还是饱和溶液
B.
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C.
硝酸钾质量没变
D.
硝酸钾和水的质量没变
15.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碘晶体与酒精
B.
碳酸钙与水
C.
煤油与水
D.
氢氧化镁与水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A、B、C析出晶体时均不含结晶水),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题。
(1)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
(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降低温度 ②增加溶质 ③蒸发溶剂
(3)t2℃时,将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忽略水的挥发)________。
17.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上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上图中________区域(填“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或________。
18.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下图实验中,当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为6
mL时,试管2中气体体积约为________mL;电解时往往要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20%的NaCl溶液来选种。现将300
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0%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
g水的A、B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20
℃________t℃(填“>”“<”或“=”)。
20
℃时,对A试管进行如下操作,最终A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加少量水
b.加入少量甲物质
c.升温到40

d.蒸发部分溶剂,恢复到20

e.加入少量40
℃甲的饱和溶液,恢复到20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0.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所使用的仪器是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天平,药匙,不需要蒸发皿,故选C。
2.【答案】A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项,t1℃时,M、N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B项,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正确的叙述;C项,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D项,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是正确的叙述,看是否加入溶质。故选A。
3.【答案】D
【解析】
4.【答案】D
【解析】溶液是均一的,也就是各部分的性质、密度是相同的,溶液是稳定的,也就是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氯化钠溶液是由氯化钠固体和水形成的,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溶解后仍然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中间。
5.【答案】A
【解析】A项,称取5
g含杂质的蔗糖,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B项,用量筒量取90
mL水,实际所量取的水比所需要的水(应需要95
mL)少,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C项,搅拌后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D项,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A项,是错误的叙述,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B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项,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是正确的叙述;D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20
g的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液的质量小于120
g。
7.【答案】A
【解析】用浓盐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需要的仪器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A项,玻璃棒、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符合要求;B项,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中,托盘天平没有必要;C项,托盘天平、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中托盘天平不必使用;D项,量筒、烧杯、漏斗、玻璃棒中漏斗不必使用。故选A。
8.【答案】B
【解析】A项,蔗糖溶液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B项,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液体,正确;C项,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D项,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A项,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B项,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直到达到饱和状态;C项,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D项,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项,已经潮解的NaOH因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相同质量的样品含NaOH的物质的量减少,根据公式n偏小,c偏小,错误;B项,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小于容量瓶的体积,n不变,V偏小,c偏大,正确;C项,摇匀后,因为瓶颈刻度线以上瓶壁及活塞沾有溶液所以液面下降,此时对结果物影响,再加水至刻度线,使得溶液的体积V偏大,n不变,所以c偏小,错误;D项,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使得溶液的体积偏大,n不变,V偏大,则c偏小,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解析】A项,由③中数据可知,②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项,20
℃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3.6
g
NaCl,错误;C项,由表中数据可知,③④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项,20
℃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3.6
g
NaCl,则其溶解度是36
g,错误。
12.【答案】C
【解析】为洗净碘,需要的物质应能溶解较多的碘。根据题意可知碘易溶于汽油和苯,但苯有毒,所以应选C项。
13.【答案】B
【解析】A项,t1℃之后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但是t1℃之前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错误;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错误;D项,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33.3%,错误。
14.【答案】A
【解析】A项,室温时,从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
g
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正确;B项,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C项,剩余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减小了,错误;D项,剩余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和水的质量都减小,错误。
15.【答案】A
【解析】A项,碘易溶于酒精,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B项,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C项,煤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D项,氢氧化镁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A。
16.【答案】(1)C (2)②③ (3)B>A=C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C。(2)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3)t2℃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关系是B>A=C,都升温到t3℃,溶剂的质量没有变化,因此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还是B>A=C。
17.【答案】(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Ⅲ 加氯化钠 蒸发水分
【解析】(1)图中Ⅱ区既是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说明有些饱和溶液是稀溶液,或者说有些稀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图中Ⅰ区既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说明有些饱和溶液是浓溶液,或者说有些浓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综合上述,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进一步推断可知,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关系。
(2)根据食盐的溶解度,0.9%的医用生理盐水应为不饱和的稀溶液,所以属于图中的Ⅲ区;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把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氯化钠、蒸发水分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18.【答案】(1)
3 增加水的导电性 (2)
450 (3)
< c
【解析】(1)根据水的组成和电解水的实验可知当试管1中气体的体积为6
mL时,试管2中气体体积约为3
mL,电解时往往要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增加水的导电性;(2)现将300
g
25%的NaCl溶液稀释为10%的NaCl溶液,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解题
,300
g×25%=(300
g+x)10%,得到x=450
g;(3)由溶解度曲线和溶解情况可知,则20
℃时,对A试管进行如下操作,最终A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发生变化,因为溶液已经饱和,只有改变温度使其进一步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才能改变,故一定发生变化的是c,升温到40
℃。
19.【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
20.【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答案】(1)4.4 (2)11.7% (3)16.3%
【解析】(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
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44=x∶4.4g
x=10.6
g
117∶44=y∶4.4
g
y=11.7
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