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6月月考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 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
A.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C. 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 D. 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 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 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 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 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雅典出现这一现象
A. 深受财产等级制度的影响 B. 意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
C. 得益于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D. 体现了公民社会地位平等
罗马私法的三个组成部分——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构筑的是这样一个宇宙自然界的一切动物都知晓并遵循自然法,万民法是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只有市民法才以它适用的国家命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市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彼此矛盾 B. 自然法可等同于罗马私法规范
C. 万民法直接体现了自然法理念 D. 市民法与自然法之间相互抵触
英国和美国的代议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表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A. 美国贯彻“分权制衡”原则,而英国不是
B. 美国的代议制优于英国代议制
C. 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民选的,而英国的政府首脑是世袭的
D. 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 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下列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事件发生在“全面抗战”阶段的是
A. 组织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 B.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团结抗战
C. 积极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 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B. 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 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D. 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
A. 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B. 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 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 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7月,美国宣布对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放宽限制。1970年1月,经美方首先提出,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举行。上述史实印证了( )
A. 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已经破产
C.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 D. 中国重返联合国威望空前提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围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随之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表明( )
A.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 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水利工程的兴建 D. 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纺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这一“现代意义”主要是指
A. 动力的革命 B. 生产组织的革命
C. 城市化开始 D. 产业结构的调整
1823 年,苏格兰学者伯克贝克在伦敦创办第一家劳动技术学校——伦敦技工所,对技术工人进行科学教育。此后各郡也纷纷成立技工所、夜校等工人教育机构。这反映了英国
A. 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 B. 工人地位的提高
C.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 工业革命的发展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清政府的自救表现 B. 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 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 D.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 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 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刚开始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了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
A. 封建等级观念已经破除 B. 交通工具进步影响生活
C. 社会风俗呈现中西合璧 D.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这些政策的实施( )
A. 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农村的革命政权
B. 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以恢复发展经济
C. 集中一切力量支持红军在前线作战
D. 形成了计划经济和新型工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金融中心转移的顺序是
A. 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
B. 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伦敦--纽约
C. 佛罗伦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D. 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纽约--伦敦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西欧和日本崛起而崩溃。八十年代,美国发起对日本的贸易战,阻止了日本对美经济威胁。美国针对欧盟、中国等经济体,也经常单方面采用贸易打击政策。上述现象说明( )
A. 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不断 B. 美国长期推行美元霸权政策
C. 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 D. 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0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6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8分)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明朝后期的)中国在丝绸和瓷器产品的生产上本来就具有比较优势,价格不高,随着白银价值的增大,这些产品以白银表现出来的价值变得更低,成为国际市场上名副其实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得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以匹敌的制造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中国也从日本获得大量的银和铜,并通过中亚的内陆贸易获得一些银和铜。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 1854~1856年,英国(指英国本土)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英国的出口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至于进口商品,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且足够了解、把握和垄断世界市场,它往往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美洲和东欧的小麦和玉米、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丹麦的乳制品、帝国领地和中美洲的热带物产、马来西亚的锡、南美洲的铁、斯堪的纳维亚的木材等”。由此可见,海外市场的征服和开拓对英国工业是何等重要。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后期的中国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分别说明造成不同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向及其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材料:“三个中国说”
时间
阶段
内涵
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
“中国之中国”
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
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
“亚洲之中国”
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
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
“世界之中国”
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唐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察中心》
根据材料,就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谈谈你对梁启超“三个中国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6月月考
高二历史答案和解析
1-5 ADBCD 6-10DADCD 11-15ACDDB 16-20DCBDB
21-24CBAC
25.【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26.【答案】(1)不同:明朝后期的中国出口商品以手工业制品为主,19世纪中叶的英国出口商品以工业产品为主;明朝后期的中国进口较少,贸易顺差大,19世纪中叶的英国进出口贸易相对均衡;明朝后期的中国以传统(丝路)贸易伙伴为主,范围扩展有限,19世纪中叶的英国贸易伙伴多元且分布广泛;明朝后期的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弱,19世纪中叶的英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强。
原因:明朝后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实施海禁政策;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传统技术未取得重大突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世界贸易线路。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制造业水平领先世界;拥有世界殖民霸权,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政府崇尚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推行炮舰政策。
(2)趋向:扩大工业制成品的海外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产地。
影响:增加了英国的外贸收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将中国等传统国家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文明成果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传播;加剧了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间接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27.【答案】【参考示例一】对“中国之中国”的理解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为“中国之中国”。此时险恶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的交流,华夏族只能暂时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与自然抗争谋求自身发展,在各民族不断的冲突中逐渐走向融合。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所以,此时中外的交流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也正是梁启超先生称之为“中国之中国”的缘故。
【参考示例二】对“亚洲之中国”的理解
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末年,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为“亚洲之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强大的国力使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不仅怀着十足的信心主动走向世界,对于外来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还对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郑和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总之,从秦汉到清前期,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圈不断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所以梁启超先生将这一时期总结为“亚洲之中国”阶段。
【参考示例三】对“世界之中国”的理解
乾隆末年,以1793 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为开端,开启了“世界之中国”的历史,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当清王朝沉迷在“天朝上国”迷梦中,固守着传统的封建制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逆转,由主动交流转向了被动开放,由主要与亚洲国家交往开始走向世界,渐渐沦为西方国家掠夺和瓜分的对象。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列强凭借这些不平等条约,公然践踏中国主权,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参考示例四】对“三个中国说”的理解。参考示例一二三。
【参考示例五】对“亚洲之中国”的质疑
把从秦一统到清代乾隆之末年称之为“亚洲之中国”,有失偏颇。这一时期的确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由于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中国与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南亚的印度,西亚的波斯等国都有着密切的交流,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经突破亚洲范围,走向世界了。如中国丝绸早在汉代就已传到古罗马帝国;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近代化;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元朝时期马可 ·波罗来华,写下的《马可·波罗行纪》引发了欧洲的“寻金热”;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华,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加强了中国同欧洲、美洲之间的贸易和交流;葡萄亚殖民者占领澳门、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早已突破亚洲范围,为“世界之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