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入蜀记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4 11:0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入 蜀 记
课文and翻译
作者:陆游
作者简介
相关照片
相关作品
(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晴。打开船舱中向南的窗,观看河山风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鱼,不时冲开水面跃出来,夕阳照映溪水,如同银刀一样。垂竿钓鱼、拉网捕鱼的人满眼都是,因为这缘故,鱼价很低,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的人说,这溪水很肥,适于鱼的生长。等到我唱了这溪水,觉得水味道真根甜,难道当真是因为水肥的缘故吗 溪的东南许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颜料染过一样,原来是青山啊。
(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
(七月)十四日,晚,晴。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入 蜀 记
作者:陆游
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船在刘官矶停泊,这里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打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走不敢再向前走了。”刘官矾,传说走蜀汉昭烈帝刘备到吴国去,曾在这里拢船上岸。晚上,看见大鳖在水中沉浮。
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经过双柳夹,回头望江上,远山重重深幽清秀。从离开黄州,虽然行进在双柳夹中,也都空阔辽远,地形渐渐高了,大多种些豆子、谷子、荞麦之类的粮食作物。晚上,在杨罗洑停泊,这里堤岸宽大,柳树高密,居民稠密众多。鱼像土般便宜,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个人吃饱;又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养猫,不能找到。
(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境内)早上,往拜土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乱草。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矾停泊,塔子矾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买羊买酒,在村庄旁的水边停船,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吃完了。在江边的人家那里买了几枝菊花,芳香可爱,因此就喝得醉了。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
  (八月)二十一日。过双柳夹,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买羊置酒。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十月)二十一日,(船过归州)在船中望石门关,才能通过一个人,真是天下最险的地方。晚上,船停泊在巴东县,大江和山川都很雄伟壮丽,远远超过了秭归。街市上很萧条冷落,县城里才一百多户人家,县令办公的地方以下都是茅草屋,没有一片瓦。代理县尉的是秭归的县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薄是右迪功郎杜德先来,都是四川人。拜见寇莱公词堂,登上秋风亭,下面挨着长江。这一天天阴很重下着小雪,天气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一层一层显现出来,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长起来的。亭栏外面有两个瀑布直流进山涧中,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冷气侵入骨间。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最美的风景没有超过白云亭的,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事也没有,作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谁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父亲陆宰奉昭由寿春携家眷赴京师开封,途中泊舟淮水岸,一个大风雨的早晨,妻唐氏生下陆游.后来,诗人作诗记其事,题为<<十月十七日,予生日也.孤村风雨萧然,偶得二绝句.予生于淮上,是日平旦,大风雨骇人,及余堕地,雨乃止.>> 陆游二十岁,取妻唐婉,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谁知引起陆母的不满.不久,其母逼迫他与唐婉离婚,按照封建礼法,他不能违命,虽经种种哀告,抗争,终归无用,最终只能痛苦分手.此后不久,陆游奉母命续娶王氏,而唐婉则奉家命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绍兴二十五年(1155),陆游三十一岁时,偶游沈园,以外的与唐婉,赵士程相遇.一别八九年,心恋从未中断,陆游"怅然久之"于园内壁上题写<<钗头凤>>一词,怆然而别.唐婉见而和之,不久郁闷愁怨而死. 诗人一生爱国爱民,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意念始终不渝.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是宋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3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以大量的爱国诗篇,批判当时统制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热情. 留有:<<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
钗头凤(路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此词是陆游早年的作品,表达了对前妻唐婉的思恋之情。唐婉是陆 游的表妹,婚后感情很好,但不为母亲喜欢,两人被迫分离。十年 后,陆游在游沈园时遇见唐婉及其后夫,唐谴人赠酒致意,陆游十 分悲伤,在园墙上题了这首词离去。唐读后,和了下面一首《钗头 凤》,不久忧郁死去。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笔名王文慧、黄树辉、巴比、巴金、余一、余三、余五等,属龙,四川省成都市人,无党派。其父李道河曾任四川广元县知县。1918长秋入成都青年会英语补习学校。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五四运动爆发后接受民主和科学思想,并受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的影响。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去法国。1928年写成第一部小说《灭亡》,在上海发表。同年底回国,从事译述。1931年写《灭亡》的续篇《新生》。从这时到1940年写成六部长篇小说,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情三部曲”──《家》、《春》、《秋》,还写有许多短篇和散文。   巴金是勤奋、多产作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作品对知识青年的反传统斗争产生巨大影响。1949年后热情学习马克思主义,写了不少散文、小说和特写,出版《新声集》等新作。“文化大革命”中曾经受到批判。得出以后,继续翻译、创作,著有《随想录》等。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作品编为《巴金文集》14卷,在1958~1962年出版。1964年根据巴金小说《团员》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影响了二代人。1982-4月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5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外国名誉院士。
<<鸣凤之死>>剧照
巴金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已成为中国读书人家喻户晓之作,根据《家》改编的戏剧、电影也成为当代中国戏剧史、电影史上的重要篇章。《家》初版时曾径直以“激流”命名。巴金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始终对《家》怀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家》不仅倾诉着巴金对旧世界的抗争,对新世界的向往,而且更寄托着他对美丽青春的赞颂。巴金曾深情地说:“《家》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家》是以巴金所出身的封建大家庭为蓝本而创作的。其中家族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善良软弱的长孙大哥觉新、二哥觉民、三哥觉慧等主要人物都几乎实有其人。在巴金出生的李氏家族中,有将近二十位长辈,三十位以上兄弟姐妹,四五十个女仆人。巴金在这个压抑的,虚伪腐败的大家族中生活了十九年。在大家族中巴金的三哥李尧林和巴金自己──他行四,大名李尧棠,是两位被“逼上梁山”的叛逆者。正因对封建家庭的压迫伤害忍无可忍,巴金才在19岁的年纪愤然远行。巴金创作《家》不是为了追求文艺欣赏的趣味,而是大家族中许多人、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家》问世了,《春》与《秋》也相继问世了。《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地火在缓缓然而持续地燃烧。如果说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高觉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高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入了光明。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因其觉醒之早,故堪称“慧”。他对高家旧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他在叛旧觅新的路上从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是巴金的影子和希望,他是青年巴金对美丽青春所留的记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