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促织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4 11: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蒲松龄
促织
蒲 松龄
作者介绍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他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戏曲三本,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据说也是他作的。
蒲松 龄
作者介绍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 松龄
因为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作者介绍
小说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以作者书房名称命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因借叙说奇闻异事,赞美花妖狐魅来鞭挞世间的丑恶,故称作“志异”。郭沫若评论: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蒲 松龄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者介绍
题材可分为:①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连城,大户之女。有才名,工刺绣。以诗择婿。应者颇众,有乔生献诗,甚可,父贫之,连城病,几死,生割肤肉活之,父又悔婚。后又死,生悲绝,会于冥府,得友人助而双双复生和好。
故事生动地塑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婴宁,并着意刻划了她与王子服相爱过程中天真而近乎狡黠的内心世界。
《婴宁》
《连城》
②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颜氏》等
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夫屡考不中,便女扮男妆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汗颜。
一瞎和尚用鼻子嗅试卷,以定文章的好坏,让官吏把文章烧了给他闻,竟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
《颜氏》
《司文郎》
席父被冤至死,方平赴泉下为父伸冤。然泉下官吏也徇私枉法,乌烟瘴气,方平不畏权势酷刑,不睬金诺寿,终于战胜邪恶,伸张正义。
牛医爱女胭脂,聪明美貌,爱慕秀才鄂秋隼。岂料竟 引出一桩人命案来,几经反复,累及多人。山东学使施愚山,力翻冤狱,严惩凶手毛大,使胭脂与鄂秀才结成伉俪。
③揭露黑暗现实的。如:《席方平》《胭脂》《促织》
《席方平》
《胭脂》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裨益
爇香 翕辟
掭 不啻
抢呼欲绝 惙然
蹄躈 龁
觇视 俾入邑庠


ruò

tiàn
chì
qiāng
chuò
qiào

chān
bǐ xiáng
1、令以责之里正 12、不终岁,薄产累尽
2、成妻具资诣问 13、成然之
3、蹑迹披求 14、斯须就毙
4、既而得其尸于井 15、成以其小,劣之
5、自增惭怍 16、掇置笼中
6、细疏其能 17、无出右者
7、无何,宰以卓异闻
8、抚军亦厚赉成
9、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10 、并受促织恩荫
11、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连词,就)
(准备)
(追随、拨开)
(不久)
(惭愧)
(陈述)
(才能优异)
(赏赐)
(侵耗,因侵耗而贫穷)
(得到恩惠荫庇)
(俾,使。庠,学校)
(亏累)
(认为……对)
(不久)
(认为不好)
(以右为尊)
(捉)
疑难字句解析
补充注释1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累”,无论是作“受累”、“亏累”,都读第四声(lèi),只有在“堆叠”(“累土为山”)、重叠(“层楼累榭”)、屡次(“累战皆捷)时,才读第三声(lěi)。
③成然之:“然之”是意动用法,以妻子的话为对;“然”:是不及物动词,意为“对,是的”,表肯定。成名(认为)很对。
右 :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为高。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补充注释2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补充注释3
(8)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9)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10)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
(11)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12)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向隅”、“聊赖”应怎样翻译,文意才顺通?
补充注释4
“向隅”实际上是代指“哭泣” ;“聊赖”意为生活上或精神上的凭借; “不复聊赖”活译为“不再有生趣”这种化用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使平实的语句带有“古色斑斓”的韵味(旧时评注家冯镇峦语)。这种化用,本文中还有许多。如“东曦既驾”,化用了古代日神驾六龙的传说,“掩口胡卢而笑”, “胡卢”是笑在喉间;“蠹若木鸡”,原意是说把斗鸡训练到“望之似木鸡”的程度,其他斗鸡就“无敢应者”,只好赶快逃走;“裘马扬扬”、“裘马过世家”,化用了《论语》中子路的话:“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的“裘马”代指衣食往行方面的排场,不能只理解为穿皮袍,骑大马。
A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B靡计不施,迄无济
C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D生之者少而靡之者甚多
E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A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B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C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D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旧时县的别称)
(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
(败退)
(无,没有)
(不)
(浪费)
(倒下)
(放进)
(接纳)
(交纳)
(采纳)
实词练习
岁:
1、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2、岁征民间
3、成有子九岁。
4、不终岁,薄产累尽
(一年)
每年
(年龄)
(年)
顾:
1、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但)
(回头)
(顾念)
(顾念、顾惜)
报:
1、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4、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1、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2、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3、便言多令才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报告)
(报复)
(报答)
(报仇)
(命令)
(时令)
(美好的)
(命令)
1、序幕:故事背景 朝廷 征 促织
2、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3、发展: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4、高潮: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5、结局:成名献促织
6、尾声:作者评促织


悲喜
化悲为喜
故事情节
本文以“促织”为线索




第一段 征促织(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
第三段 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四段 再捕促织(应畋示,故事继续发展)
第五段 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
第六段 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
第七段 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
第八段 献促织(故事结局,以“喜剧”告终
第九段 作者假托异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
表议论
征虫 捕虫 卜虫 丧虫 斗虫 献虫
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刺贪刺虐: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宫中尚促织之戏——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华阴令欲媚上官——抚军大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上大悦。
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做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了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并借此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揭示了由上到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正是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
写促织:
“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作者在具体细致陈述了故事始末之后,作了深刻的思考,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社会现实背景上来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上自“天子”,下到贪虐的官吏,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作者为民请命、借古讽今,应予肯定。可是作者用“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来解释成名的一贫一富,明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
篇末评论
细读课文,点击心理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夸张与细节描写
“伏”——“暴怒”——“奔”——“跃”——“张”、“伸”
——“ ”——“矜”——“叮”
显示了小虫的神奇的本领。小虫是由成名的儿子变化而来,作者运用夸张和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造成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病态心理,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全文特点概括
3、借古讽今的手法
借明朝讽喻清朝
(讽刺贪官虐吏)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蒲 松龄
表现手法
详略安排
文笔变化
虚幻情状
详写捉虫曲折过程
略写献虫层层受惠
粗笔勾勒故事开端
(饱含同情)
工笔描述发展高潮
(饱含同情)
粗笔勾勒故事结局
(辛辣讽刺)
心理描写,细腻合理
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情节曲折
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搅动(或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或把持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 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 ,官贪 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课文分析
作者的创作意图:
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
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
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一般地喜剧的结局是圆满的,愉快的。但作者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对社会的丑恶的现象进行有力的鞭挞,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促织》故事情节从成名搜捕蟋蟀开始。这个可怜的小人物为了交差,几经周折,受尽苦难捕得一只蟋蟀,但是小儿不小心又把蟋蟀给弄死了,于是悲剧也达到了它的顶点:人变成了蟋蟀,然而“山穷水尽”之时却又“柳暗花明”,这小小的一只虫子却使倒霉的人家有了一个春梦一般的美好结局,岂不让人啼笑皆非,也给人以深刻地思考。
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①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 ; ② 《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③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④鸡啄食促织;⑤夫亦自经。